李 想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①高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培養人才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高職院校在中國教育結構層次上的地位,高職學生更容易在學習動機、人際關系和就業壓力等方面出現諸多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困擾著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
高職院校的學生,進校時分數相對而言較低。學生高中期間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直接導致對新層次學習目標模糊的定位。面對模糊的學習目標,直接導致學習壓力上升,經常性會面對“我能學什么”、“學這個專業有什么用”、“畢業后我能做什么”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據統計,接近4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活最困難的是人際交往。②高校中人際交往與高中時期不同,高中時由于學業較重,人際交往非常少,同學間的交往更多的是發生在學校,期間老師可以調節,學生不必過多考慮。高校期間的同學往往來自不同的城市,面對集體生活、地方文化差異、學習習慣、異性交往、師生關系等多維的人際關系往往感到顧此失彼、郁悶煩躁、苦悶困惑,造成消極對待、自我回避、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
步入大學這個小社會,很多學生對高中嚴令禁止的談戀愛充滿著向往,認為這是大學的一門“必修課”;有些學生因為無心學習、心理空虛,以談戀愛來尋找自我存在,更有一些同學以一種羨慕的心態去看待別人戀愛,繼而盲目開始一段戀情。這種不正確的戀愛心理造成學生焦慮煩躁、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因為戀愛出現輕生等不健康的情緒。
學生進入高校后,擺脫了高中階段各種嚴苛的學生管理規定,學生更加的追求自我的解放和更多的展現個性的自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攀比之風。家庭經濟較為優越的同學習慣高檔消費、形成了不斷攀比的心理;另外一些家庭經濟較差的同學,生怕被其他同學笑話,在物質條件上想盡辦法滿足自己,尋找一種所謂的心理平衡。攀比心理的存在嚴重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會引起家庭和社會的矛盾。
高職院校的部分大學生進校后對專業認識不足,缺乏正確的職業規劃,因此在個人發展方面存在迷茫和困惑。選擇專業時的隨意,導致被動的接受專業學習。部分學生漫無目的專業學習,沒有設計所學專業的學習、發展規劃,諸如“企業家”、“醫生”等等粗略的目標,切合實際的目標不多,加上從小嬌生慣養,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對困難選擇逃避,挫折感不斷被放大。
隨著社會快速化的發展,高職學生正處在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過程中.社會中的各種消極的東西沖撞著學生還未成熟的心理,學生面對比以往都復雜的社會環境,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如果此時學生不能收到社會、學校積極健康的教育,不能及時化解心中的壓力,可能導致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此外,社會對于職業院校的評價普遍不高,這種不良的社會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大量的科學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學生長期生活在充滿冷漠、偏見等惡劣的家庭環境中,學生會感到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繼而會導致自卑,自我評價不斷降低,極易產生焦慮、疑慮、偏執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其自身心健康的成長。
高職院校的學生頂著高考失敗的陰影進校,雖然得益于國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才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但是心理上“低人一等”的心理落差依然存在。進入學校后,面對知識大爆炸的社會、高昂學費、職業困惑、情感交流、就業壓力等問題,學生往往感到畏懼,繼而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全社會都要改變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不正確的認識,很多人覺得心理健康涉及到他人的隱私,具有神秘的色彩,不愿意去涉及,甚至將有心理問題的人認為是邪惡之人,致使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關注和重視,導致人們對其研究嚴重滯后。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心理健康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研究者們認為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因此全社會有責任轉變人們的健康觀念,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呼吁人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應該及時咨詢與治療。
教育部專門發文對各高等學校心理健康專職教師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中指出:每個高校必須設不少于2人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崗位,并可以酌情安排兼職教師。由于我國高職院校重視技能教育,必然會忽略技能型以外教師的培養,這就容易造成學校沒有一支穩定的心理教師隊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創新人事制度,從教師待遇、培養計劃、晉升途徑等方面出發,通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確保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穩定、高效。
1.重視課堂教學工作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承擔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的主平臺作用,更是不斷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③目前高職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絕大部分是因為缺乏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只有極少部分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因此集中式心理知識的講解很有必要,通過課堂教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2.拓寬心理健康宣傳的渠道
面對新形勢,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應努力拓寬渠道,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校園網站、宣傳欄、微信平臺、班級QQ群等多種途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建立校園網絡心理咨詢室,讓學生在虛擬空間建立與心理咨詢師的連接,更大程度保護學生隱私,更便捷地獲得幫助。
3.完善心理健康網絡的建設
高職院校應重視和不斷提高全校心理健康網絡工作建設的水平。學校-系部-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心理網絡建設,不僅有利于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全覆蓋,而且有利于對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不同層級的心理干預。
4.發揮家庭的正面教育作用
和睦的家庭關系對學生健康心理的成長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相反,復雜的家庭關系會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錯誤的、消極的影響。高職院校的相關部門要積極思考、調研并制定一套與家長的聯系、溝通的機制。學校還可以通過心理健康的宣傳引導家長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家庭對學生積極的影響作用,不斷完善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積極向上的校園心理文化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學校應聘請德才兼備的教師及教輔人員,讓學生感受到教職工的正能量,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學生也有了學習、效仿的具體目標;學校要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全校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圍,不斷增強學生刻苦學習、不斷進取的心理暗示作用,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重視和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需要學校創造性地制定教學計劃,需要家庭互通式的密切配合。只有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培養學生的各個方面,構建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不畏挫折、永不放棄的心理品質,從而不斷提升所有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注 釋:
①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6.html.
②候淑芳.關于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4(6):59-61.
③周虹.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1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