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平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立德樹人,培養大學生“知善惡”“懂廉恥”“明是非”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借助中國傳統文化開展高校文明修身教育活動,實現大學“立德樹人”的真正目的,是目前需要積極關注和迫切解決的關鍵問題。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統稱,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觀念和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1民族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的升華。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文明修身教育首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加強他們的民族精神教育,這是文明修身教育的基礎。
第一,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之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比如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組織學生觀看閱兵儀式,感受我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鼓勵學生觀看每年的“兩會”,了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加民族自信心。
第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春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實現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開展團隊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開展光盤行動,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是我們立足社會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也把“信”列為五常之一。然而在大學校園,大學生考試作弊、論文剽竊、簡歷失實、欺騙老師的行為屢禁不止,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校風學風有所欠缺成為阻礙學生個人、學校發展的絆腳石。作為開展高校文明修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們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高校專任教師、管理及服務人員對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輔導員要經常性的召開以“誠信”專題的主題班會,采用真實的案例分析諄諄告誡,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專業課教師在知識傳授中,要明確所授課程的考核制度;院系、學校層面可以在每學期組織一次或者兩次關于“誠信”教育動員大會。在大學生中培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到“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再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優良品格。
朱熹說:“知、行常相須,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豐富的理論經驗只有放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和充實。開展文明修身教育活動不能只放在課堂上,需要在整個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方面,高校可以把良好的校園氛圍作為載體,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在校園的各項活動中,有利于文明修身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大學生接受能力比較強,校園生活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大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絡、學生社團、校園廣播等媒體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好的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校園的文化氛圍。
首先,高校應該大力組織和開展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的文明修身活動,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例如,重慶工商大學每年的3月是“學習雷鋒月”,呼吁號召廣大學子學習雷鋒會做好事,學做好事。其次,高校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的文明修身,同是提高教師對文明修身教育的認識高度。在現實的高校教育中,部分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很多不文明行為不聞不問,講完課就走。長此以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勸誡人人自省,反思一天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道德。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學生面臨的誘惑比較多,有些學生在睡覺的前一刻還在玩手機刷網頁,沒有時間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只能通過獎懲機制對他們的文明修身活動進行強制管理。建議學校在評優評獎的細則中突出文明修身的重要地位,多加入一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道德評審,多方面征求同學、室友、課任老師、輔導員老師的意見,并形成一個相關的數據結果反饋給每個同學,作為其自我認識的參考資料,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違反文明修身教育的同學,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將其拉回正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對國民進行文明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要想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必須要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對傳統文化合理的繼承和創新,真正的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
[1]鄒蘭香.“修身為本”倫理思想在現代德育中的借鑒[J].湖南社會科學,2002(4).
[2]廖鎮卿.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5(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