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學明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新時代就意味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產生新環境和新變化。在新時代中,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高職院校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代教學發展的要求。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而以教師、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代前進的腳步。通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教學改革的一步步推進,根據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特點,分析出能夠充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
高職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學不同于一般課程教學,它擔負著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學習能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課程知識量大,比較抽象,對實踐生活指導作用少,這致使學生提不起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
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沿用的還是單方的傳授學習法。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僵化保守,脫離不了書本大的限制,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得到發揮,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課堂的主導,完全的控制課堂,一般不會給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的機會。特別在很多高職院校中,由于思想政治課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僅僅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根本不會動腦筋去考慮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如何改善教學效果等。
通過以上對高等職業院校中思想政治課程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開展以下教學模式以促進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發展。
高職院校中開設思想政治課程最為主要的目的在于端正每一個學生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提高個人的思想素質,傳播科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避免課程的枯燥性可以將思想政治課程知識與學生的實際實踐聯系的更加緊密,讓課程教授后能對學生有真正的指導性。
在教學中可以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系。將學生日常遵守紀律的情況與思想政治學習的成績相聯系,這樣學生就可以將學到的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
在高職院校中,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普遍興趣不高,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興趣,成為值得我們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探討的問題。
首先就需要改變傳統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死板”,讓思想政治的課堂變得靈活起來。將原有的教學知識內容重新整合,打破原有教材章節的限制,根據學生的身心需要,重新組成專題,進行講授。
其次多采用高職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運用一些多媒體手段,制作一些多媒體課件配合課程的講解,使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知識就更容易記憶,但是切莫出現大段的文字,引起學生學習的厭倦;還可以利用網絡設備,由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習的思想政治課程知識制作課程的課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還可以利用手機中一些軟件,多產生一些課堂中和課堂之外師生間的交往互動,及時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等等。
最后,多組織學生參觀考察,讓學生自身去實際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熏陶。
新時代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在思想政治的教學中如果還是堅持“照本宣科”,課堂上“一手遮天”,那么思想政治教學的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了。
在新時代的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重視的就是備課的作用。為了保證授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教師必須要進行充分的備課。這里所說的備課不僅僅只是要求教師充分的了解教材整體的結構,清楚的分出教材中必要的知識點,分出教材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要充分了解所教授學生的特點,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多少,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生能力特點等。根據所教授學生的年齡、個性、學習程度等方面,可以探索出最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研究如何在課堂中更好的引起這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是教授課程的根本,學生本身將會決定教師授課的效果。例如,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可以提前準備好針對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布置的不同課堂作業,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思想政治知識。
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還需要重視學生的作用,為了保證思想政治教學的效果,還需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例如可以在課程講授之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學生互相去提出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問題,教師只作為從旁指導。這樣改變原有課堂中教師作為主體,讓位給學生,由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將思想政治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刻具體。
總之,無論時代怎么變化,思想政治教學始終會處于高職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作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以時代的變化為基礎,實事求是,關注社會的動向、學生的不同特點,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每一個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1]何其.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J].亞洲教育,2006.
[2]陳陽陽.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習模式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9.
[3]郭興龍.多媒體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新疆大學學報,2005.
[4]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朱慕菊.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鄧鷗.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探索[J].現代交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