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遠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江蘇常熟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學家,是東林黨的首領,被時人譽為“東林巨子”,錢謙益憑借淵博的學問,泛覽子、史、文集與佛藏,論文論詩文風獨成一派,于是又被人稱為自太倉王世貞之后“一代文宗”。錢謙益最擅長的是史學研究,由于他晚年降清且重新走上仕途道路,他的學術也被人輕視備受詬病。等到他的治學理論再次被世人關注已經是二十世紀了。錢謙益深處明清兩朝更迭時局動蕩的特殊時期,他本人不僅承接了明代史學遺風,還創立了清初的史學風氣,著述對清初的史學界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錢謙益最主要的史學成就就是明史的研究與考證。作為一個史學家,錢謙益早年就立志獨自編寫國史,于是撰寫了《太宗實錄辯證》,在此之后他又先后兩次想要重修明史,但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但當時的人們認為錢謙益尚在,國史就還沒有滅亡。如此的言論足以證明學者對錢謙益史學才能的極度推崇,同時可以看出錢謙益對于明代歷史深刻的見解與論斷。本文章以史為論點,不妄加揣測,只做有根據的適當的探討。
錢謙益對于明史考證與影響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自從明代的洪武皇帝以后,明政府對于修史活動更加重視,因此朝廷中修史活動也是延綿不絕。卷帙浩繁的實錄、方志、會典顯示出傳統官修史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代浩大的修史工程也備受后世關注。受明政府的影響,上層社會風氣也因此影響了下層社會。自從明代中期特別是嘉靖王朝以后,私人修史也就是私人編纂家史漸漸興起,最終形成了社會上下的“一時風氣”,一直到明萬歷年以后,私人撰寫當代史已經由當時的萌芽階段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了。因為私人編纂史書成風,大量的私修史書涌現出來,相應的就出現了史學批評。史學家李維楨(1547——1626)就曾經批評過明代野史“或失于寡聞,或失于好異,或失于偏信,甚者以饞口修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批評很多人私自編纂野史但沒有相應的歷史學術基礎,寫出的歷史沒有信服力,而有些有歷史學問基礎的人又偏向于寫與眾不同的歷史,但寫出的歷史個人看法較多又沒有足夠的歷史史時支撐,好異但失實。另外有一大部分人偏信一些個別歷史記載有沒有自己判斷的標準,因此也不能編纂出好的歷史記載。編寫明代歷史的私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世貞,他第一次從國史、家史、野史角度來做學術研究分類,對明代的史學研究做了詳細的論述,同時對后世的史家影響非常深遠,受他影響的人就包括錢謙益。錢謙益對明代史學的批評大多是以王世貞的論述和學術理論為基礎進行個人分析與評價,同樣是從“三史”的角度對明史做出了分論。我們發現,無論是清初的明代遺民還是清朝的政府都對明代的歷史的編纂持批評的態度,這么做雖然結果相同但是兩者的目的卻不相同,明代遺民多懷名忘之痛,想對明史不實的風氣做出反思,從學術上進行改進,但是清政府則需要樹立新的學術正統,這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明代史學的研究成就。
錢謙益認為明代修史有失史實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謙益分析了明代史官制度和明代編史運行機制,他得出了記注制度的缺失是造成明代國史失實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結論。在明朝以前,自北魏孝文帝時起就成立了專門的史官制度專職記錄皇帝的起居言行以備后市編纂歷史進行取鑒,這就是我國記注制度的傳統制度。到了唐朝時期記注制度又有發展,已經正式成為了朝廷史官修史的重要環節,對于各種歷史的鑒定都需要拿前朝歷史備案進行校對。然而記注制度一直沿襲到明朝時候就被打斷了,明朝正式撤銷了記注制度,也沒有專職的史官。起居制度缺失就直接影響了明代國史的記錄完整性和真實性,因為明代士大夫們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注記。從這一點來看,錢謙益的分析明代史實記載還是非常可觀的。
其次,在錢謙益看來,國史的修訂從來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機密,但是明朝時期的國史經常外泄,朝廷掌握的修史活動成為了大街小巷中的談資,這種在街巷中傳播的歷史經過更改甚至成為戲曲進行傳唱,這就造成了野史混亂。其實在明代初期官方對于明代國史的編纂保存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為了防止泄露都是對編修成功后的底本進行統一的銷毀,只保留正副兩個版本保存在皇宮內閣之中,外人根本不得而知。然而到了嘉靖年間,宮廷中的副本被抄錄帶出了宮中流入民間。
在當時看來,錢謙益從記注制度缺失和國史泄露于民間這兩個方面分析談論明代“三史”失實的角度是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的。但是從客觀上來講,錢謙益批評明朝時期盛行的私人編纂家史的行為帶有片面性,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民間的修史活動是明代歷史活躍的重要一環,錢謙益沒有從更為廣闊和系統的層面上對明代的官方修史和私人修史的行為做出更為有深度的總結。但是錢謙益的行為為史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努力付出和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上文已經分析,王世貞的復古文學,尤其是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理論對錢謙益的影響是很大的。早期的錢謙益就對王世貞的“空同”、“弇州”兩部著作反復閱讀,到達了能夠通文背誦的程度;到了中年時候對歸有光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潛心的研究,也為自己的作品特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后錢謙益對王世貞的學術進行了批評。
在錢謙益看來,師心自用和剽奪章句的俗學是學風敗壞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尊重正統的學術才是一個史學家追求學問的正途。在這個定論的基礎上,他提倡在治學的道路上應該對自身的文學修養和史學修養進行提高,尊重傳統文學經典但不過度注重法度格調,陷入一種泥古和僵化的文學模式。錢謙益還揭示了明朝八股文科舉考試才是造成當朝古文淪落、俗學彌漫的真正原因。作為一個真正嚴謹治學的人,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不遺余力地閱讀古典名著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他提倡一個文人,自幼就應該從讀《十三經》開始打下牢固的基礎,在理解之后再讀《史記》,給自己建立全面的歷史觀,最后再讀《漢書》和《后漢書》,在基本的學術規模建立之后,再自己有選擇的通讀有價值的歷代史書,做到融會貫通才能成就經緯之學。
錢謙益對于明代修史工作的評論是相當嚴厲的,但也未免有失偏頗,其實很多朝廷的修史工作以及一些歷史學家對于明代國史的修編工作的成就有很多可以為人稱道的,錢謙益并沒有做全面的概述,當然他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對明朝歷史編纂的看法和評論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我們要考慮到他的社會地位、人生經歷和治學理念等等。在那個歷史時期與階段他能夠提出史學家要豐富自己的史學基礎講究傳中史學功底而不是靠“徒手奮筆”妄加評論,想要寫出優秀的作品就要切忌學風浮躁、師心自用,只有繼承司馬遷等人治學嚴謹的古典治史傳統的論斷,是非常中肯且讓人敬佩的。
鄭曉(1499——1566)和王世貞都是明代最為重要的文人和史學家,他們對明代的史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鄭曉的主要作品有《吾學編》、《征吾錄》、《吾學余編》以及《今言》等諸多史著。王世貞的著作主要有《弇山堂別集》、《弇州史料》、《弇州山人四部稿》等等,這些著作幾乎涉及了明萬歷年以前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我們前文已經提到王世貞對錢謙益的治史影響。錢謙益對鄭曉和王世貞的理論是繼承與批判的,二人既是他效仿的對象,也是批判的目標。錢謙益對于鄭曉的批判主要是在文章深度而言的。他評論鄭曉的作品內容廣泛,作者個人的見解獨到,論斷有理有據,但是文章的底蘊與彰顯的才識不夠。鄭曉作品因為語言簡單也受到了很多史學家的批評。
總之,錢謙益身處明清朝代更迭之際,身世飄搖,很多事情更是身不由己,在史學的論斷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全面分析我們發現,他對于明代史學編纂的評論充分體現了他開闊的眼界和身后的史學功底,為近代人們對于史學的研究和認識做出了有價值的史學成就。
[1]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
[2]焦中棟.論錢謙益的明代文學批評[D].浙江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