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君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一個臨海不靠海,曾以貧窮聞名,現已風景如畫,游人如織的現代化新村——瓦房店市謝屯鎮前進村。整個村子幾十年來,一直以種地為生,其生老病死、子女教育都全靠土地,各家的幾畝田地是全家大部分經濟來源。如今,前進村已建成了占地面積為12.5平方公里,建設開發集溫泉度假、文化娛樂、旅游觀光、新型養老、農民新居、職業教育等項目為一體的,以天然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生態城市模式的“香洲田園城”。前進小山村雖然舊貌換了新顏,眼下卻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這些被征用土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隨著度假村的繼續開發擴建,土地用量不斷增加,大量農業土地被集中收購,失地農民數量也在增加,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數量也在進一步擴大。
香洲田園城失地農民,目前主要以做臨時工為主,所占比重為55.3%,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總體工作不穩定,而工資收入相對較低,同時失地農民身體條件在長期高強度勞作和不健康生活習性下狀況不佳,常期需要購買緩解病痛的小藥品,使得收支基本相抵。而且很少有時間參加就業培訓、也無金錢與精力,從而無法擺脫長期從事低端行業的低收入陷阱,這就是其再就業面臨的難題之一。
度假村的發展使大部分部門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以適應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要求。例如服務業,要求從業人員能夠掌握基本辦公軟件、熟練使用電子設備、會講普通話和基礎英語水平、掌握基本服務禮儀等。而原前進村失地農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這就產生了結構性用工難的問題,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農民卻很難滿足度假村所需求的較高素質,這是其再就業難度加大的另一表現。
農民群體大都憑借多年生活經驗為謀生手段,很少有過專業技能培訓,更沒有專業知識積累。長期依靠種地生活的農民,習慣安于現狀,求學意識不強,系統教育極其缺乏,學習的能力也不足。農民自身和政府部門,在農民綜合素質提升方面也沒引起高度重視,只是偶爾進行農業技術和基礎知識的普及。較低的文化水平致使失地農民在面對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服務業時,顯得十分格格不入,很難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經濟環境。
在被調查的56人中,只有小學學歷甚至沒上過學的失地農民有41人,占總體比重的73.2%,上過初中和大專的人數占總體比重的26.8%,說明前進村失地農民整體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致使整體勞動素質普遍偏低。勞動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二是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農民缺乏各種職業培訓機會。但教育文化水平低是其主要原因。
長期從事與土地相關的農活的失地農民,思想比較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很慢,在忽然失去長期依賴的土地后,變得可能不知所措、迷失方向,他們謀求職業處于被動狀態,再加上他們本身文化程度低,政府在提供就業培訓時,失地農民都十分被動。在原前進村失地農民就業情況的調查中,得知:在56名失地農民中,就有76.8%的失業人員未參加過培訓。這說明,農民參與就業培訓很被動,對就業培訓的主動意識還未形成。
中國現行的《土地管理實施條例》規定,對失地農民的三種安置形式,“以土地換就業”、“就地安置”以及“一次性的貨幣補償”即“一腳踢”式的貨幣補償。①當前,香洲田園城旅游度假村就采用就地安置方式。雖然失地農民會得到部分征地補償,短時間內不會面臨生計等難題,但是長久來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的安全感,失去了他們的保護力度。
在香洲田園城旅游度假村發展進程中,對于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不可小覷。政府和開發商可以在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資金時,還應利用度假村發展的諸多機會,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實施一個強有效的辦法對前進村失地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并加大政策扶持。作為失地農民,要想在度假村的快速發展中受益,不僅要依靠政府和開發商的幫扶,更要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各類途徑,提升個人素質與能力,以適應度假村建設步伐。
香洲田園城旅游度假村的發展,農民妥善就業是基礎,只有按照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政策,及時處理失地農民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香洲田園城旅游度假村的未來就必將推動前進村和諧穩定、長足發展,為繁榮富強的發達經濟早日實現鋪平道路。
注 釋:
①席東欣.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2015(4):53-77.
[1]席東欣.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2015(4):53-77.
[2]高君,汪清.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0(2):23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