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林
(甘肅政法學院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有人曾經說:“建筑是靜止的樂章”,這反映出建筑藝術性的一面,可以說建筑的發展與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作為一種實用與藝用相結合的學科門類,它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同時依賴于科技進步和文化發展。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建筑蘊含著一個國家、地區、民族一定時期的文化內涵。建筑中體現出的藝術性也包含諸多藝術類型和要素,如繪畫性、音樂性、色彩美、造型美、構成美、節奏感等等,藝術與建筑之間一直存在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建筑中的藝術性一直受到現代建筑設計師的關注。因此重新審視建筑與藝術之間的內在精神聯系,探討藝術帶給建筑的影響是探析建筑藝術本源的基本要求。
從許多建筑大師的作品來看,繪畫要素是其建筑作品形式結構雛形的基本素材來源之一,許多建筑大師都從繪畫原理、要素中挖掘建筑設計的靈感。建筑大師海杜克說過:“畫家從真實世界開始走向抽象世界,而建筑師卻是從抽象世界開始最終走向了現實世界”。其實繪畫于建筑之間長久以來就存在著互動性,無論是柯布西耶還是哈迪德等諸多建筑大師都在繪畫與建筑之間搭建起了聯系的紐帶,譬如柯布西耶很喜歡用一些幾何圖形如方形、圓弧形、三角形、圓形等形狀來確定他的建筑作品。而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抽象藝術,也常會把抒情、情緒和幾何抽象圖形結合起來,創作出具有讓人不能立刻辨識的帶有強烈主觀性的圖案,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如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蒙德里安、米羅、波洛克以及羅斯科等,這些畫家在幾何結構與造型中添加入柔和或是深沉、寧靜或者明快的色彩,使得其繪畫作品充滿著激情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如康定斯基的作品《黃·紅·藍》,在明快的色彩與跳躍的節奏中,盡顯繪畫藝術直接而純粹的美。這種簡單、純粹的藝術表現,給予觀者一種無法拒絕的直觀的力量。保羅.克利1920年應建筑師格羅皮烏斯之聘到包豪斯教學,克利的作品在實用的設計中努力去尋求新奇、荒誕的哲學語言,運用飽和或晦澀的色彩、略帶圖案式的構圖,體現工業化的同時充盈著藝術的靈動。線條與色彩是克利在自然與生活中提煉出的重要的表達手段和藝術根源,對克利來說,藝術的表現性在于合理、巧妙地組織線條、安排色彩的純灰、亮暗、長短、左右、圓方等視覺(繪畫)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而體現出畫面沖突的張力。1927年創作的《上帝垂愛的場所》中是典型的線條和色彩結合的作品。柯布西耶也曾這般解釋建筑:“現代主義是一種幾何精神,一種構筑與綜合的精神”。在亞洲范圍內,柯布西耶可以說是對于日本戰后建筑影響最大的設計師,日本傳統建筑受中國古典建筑影響較大,但風格又自成一派,色彩典雅素樸,造型纖細秀雅,外表簡潔而少裝飾,廣泛的使用清水混凝土,加之簡單的幾何形體整體給人安靜、干凈的感受。安藤忠雄便通過最簡單的幾何形式,不斷變換的光影構筑出個人的微觀世界,并提出“安逸之居”的概念。
老子曾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舉出三個例子:車子載人運貨的功用,器皿盛裝物品的作用和房屋的居住功能,“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車、器皿、房屋沒有空虛的部分,即沒有“無”,就不能起到容納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亦無法發揮作用。房屋若無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進出、采光、流通空氣,也不能完成居住的功能,這段話不僅很好地說明了‘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也通過對“器”、“空間”的描述反映出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存儲空間、居住空間、生存空間的發展演變過程,古代先哲對于空間的認識對于現代建筑藝術同樣具有啟迪意義。現代建筑更是非常注重空間的概念,如著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就認為建筑設計中需要重視三點:一是建筑需與環境相結合;二是空間需與形式相結合;三是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建筑的功能性。貝聿銘純化建筑形體,簡化中間、過渡形體,使得其設計作品形象空間特征鮮明。
建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具備透明性的,透明性最初是來自于現代繪畫中的立體主義。可以把透明性理解為是形之間相互交叉疊加而導致空間維度變化的一種表現。日本現代建筑師對于透明性的理解和探索較為透徹,因此其建筑空間具有了獨一無二的的通透感,與人的交流性體現的較好。例如安藤忠雄作品、隈研吾的石頭博物館等。現代建筑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建高樓的各種方案有了可實施性,通過使用鋼筋、水泥、玻璃、預制板等材料,建筑師們的理念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
色彩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在建筑設計中同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許多建筑師都對建筑的外部色彩非常重視,首先光線是可以從建筑的不同結構的幾何形狀中折射體現出來的。建筑師利用明快或相對溫潤的色彩搭配,來構成一種明快的視覺效果,建筑大師高迪似乎喜歡帶有土質色彩性質的顏色,其建筑主色調色彩呈灰調或灰白色,局部施以較為燦爛、鮮艷的色點、色塊,同時結合其奇妙又不失實用的建筑造型,運用色彩和空間創造出令觀者心神迷醉的神性空間理念。他的作品將各種顏色用在硬質建筑載體、構件中,呈現出有如迷宮般神秘語言。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未完成的作品中所隱含的模糊的繪畫影像。
總之,一些建筑形式之所以被稱之為“建筑藝術”,不僅因建筑技術手段與表現形式有著自身規律和準則。更是因為它獨特的藝術造型樣式的具象化、立體化。當一種學科門類與另一種學科門類處于交匯、融合的邊緣時,往往會容易產生出一種新的、先進的成果。繪畫與建筑的互相借鑒和影響,使得兩種不同的學科相互吸取,相互推進,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的發展推波助瀾。同樣,建筑不僅是建筑師對社會現實生活的內在情感的集中表現,也是創作者對物質世界的主觀分析表達,是個人的認知與實際、理性認識與情感表達、創新與再造、現實與抽象之間的不斷的統一,建筑藝術所追求的美與人類通過繪畫、雕塑等藝術創造活動來表達對美的渴望與追求殊途同歸。所以偉大的建筑或是偉大的繪畫作品并非獨立存在,進一步分析探究藝術與建筑內在精神聯系,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藝術內涵與其本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