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云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貧困問題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關注,山西作為中國中部內陸欠發達和貧困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是全國重點扶貧地區之一。
山西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山西省有呂梁山、燕山—太行山2個,貧困地區多數分布在溝壑縱橫、自然條件惡劣。全省有58個貧困縣,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非常差,有些是再度返貧,有些是貧中之貧。
1.農村貧困人口占多數
山西地處黃河以東,太行山之西,基本地形是中間為盆地,東西兩側為山,其間溝壑縱橫,梁峁起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受惡劣自然環境的限制,農民賴以生存的第一產業農業難以發展。
2.貧困家庭勞動力短缺導致經濟收入過低
有的家庭主要勞動力因長期患病等原因,勞動力(部分)喪失;有的4口之家,由于孩子較小,妻子無暇農務勞作,僅靠丈夫1人勞動;有的家庭因老兩口年齡偏大,勞動力下降等原因,致使勞動力短缺。
山西的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具有山地、丘陵、殘垣、盆地臺地等各種地貌類型彼此間交錯分布。我省貧困地區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水電等基礎條件落后,致使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極為不便;另外,由于許多貧困鄉村的耕地主要為坡地,單個地塊相對較小,十年九旱,致使農業產業效益低下,群眾收入普遍不高而導致貧困。
較大的收入差距是導致我省貧困問題日益嚴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山西統計年鑒》中,1978年至2015年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數據,發現農村居民絕對收入遠遠落后于城鎮,而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農村。絕對差距由1978年的199.79元擴大到2015年的16374元。
教育是直指導致貧窮落后的根源。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發展,山西農村學校不斷萎縮,一些農村學校教師多于學生,一些學校和教學點有教師但沒有學生,形成“空殼”學校,導致辦學資源浪費。在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問題上也存在許多矛盾和不足。貧困子女教育普遍存在兩種情況,“因學致貧”和“因貧輟學”,教育與貧困相互作用,越窮越忽視教育,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導致貧困,因此,貧困地區深陷貧困。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抗日根據地,歷史悠久,曾經經濟發達的山西在近代戰火紛飛與自然災害中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創傷。建國以來,山西作為國家的能源大省,經濟卻無法快速發展,貧困人口不斷增多,最后導致貧困成片。歷史貧困與現行貧困的疊加,致使山西貧困問題嚴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貧困治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精準扶貧是傳統扶貧的“升級版”,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前提,是為了抵消經濟增長減貧效應的下降而必須采取的措施。
教育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多數調查顯示,無論城鎮還是農村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提高他們受教育程度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重中之重。此外,還應當對農村及城鎮貧困人口進行再教育培訓。可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促進我省就業增長是解決城鎮貧困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加強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為實現其失業再就業提供保障。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三大體系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社會救助制度是制度化程度最高、實施范圍最廣的反貧困政策———社會救助政策,能夠為貧困人口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資金和實物救助,必須保證我省在扶貧工作中要按制度辦事,恪守原則,把每一分救濟金發給真正需要的人。
此外,貧困人口總是伴隨著健康問題,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強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健全特困人員供養制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對貧困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等更有可能陷入貧困境地的低能力民眾要制定相應的福利待遇,防止他們因經濟因素導致貧困。同時政府應該提倡社會組織與企業舉辦慈善事業為已經陷入貧困境地的老弱病殘的貧困人口實行救助。
在反貧困的路上要做好社保兜底,保障貧困人員的基本生活。
[1]馮瑛.貧困定義的演化及對中國貧困問題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18):4-8.
[2]柯元,楊和明.基于公平與效率視角的中國農村反貧困戰略評析與展望[J].求實,2012(10):85-87.
[3]劉軍林.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分析——基于公共與效率角度[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63-165.
[4]楊宜勇,吳香雪.中國扶貧問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國人口科學,2016(5):2-12.
[5]李泉然.精準扶貧視閾下社會救助政策的發展[J].中州學刊,2017(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