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太和鎮第七小學校,四川 遂寧 629200)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創造力是人的一種潛能,沒有適宜的外部條件,就很難誘發得出來。正像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所說,“創造力是無法教的”。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上統得過死,課外又塞得太滿。小學生沒有可能去探究,去創造,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哪里還談得上去發展創新思維呢? 怎樣才能在學語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我以為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存在著這樣一種不爭的事實,一部分教師、教研員對教學創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比較普遍,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這也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狀況,要實現小學語文的教學創新,首先是教者要實現理念的轉變,語文教師要從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高度來更新教學觀念,變“以教定學”的“主導型教育”模式為“以學定教”的“主體型教育”模式。真正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和時間去創新和實踐,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一個有效教學氛圍的營造,能夠有效的學生的創新動機激發出來,而學生只有具備了創新的動機,才會真正的去創新。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寬松且愉陜的氛圍的話,那么,就能夠給血紅色呢個帶來積極地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愉悅身心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必然會覺得瞬間輕松好多,然后對學習也會產生一種欲望,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被調動起來。那么,反過來講,如果教師所營造出來的學習氛圍是枯燥且乏味的,那么,學生的學習情緒必然也會變得消沉,從而也就不會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變得不可能。所以,對于教師來講,必須要善于為學生營造出輕松且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這一氛圍中產生安全感,感受到民主和諧,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下,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積極性大大提升。那么,要想營造出這樣的氛圍,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時刻面帶著微笑,同時永婦幼情感的語言,來感染和溫暖每一個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心情也會隨變得愉悅,從而跟著教師的引導,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生而言,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小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需要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單純地進行字、詞、句、篇的教學,師生游離于情感之外,文章就顯得形散神離,枯燥無味了。因此要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用環境去渲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全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懸念作為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由學生對新學知識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懸念能產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調動學生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喜歡游戲是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天性,小學生普遍具有活潑好動、外向開朗的天性,尤其喜歡去模仿或者扮演某一個人物角色,并在教師的表揚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在課堂上給予孩子這樣的一個機會。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有很多文章都會涉及很多的人物,每一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形象特點也是各有不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一種游戲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認真對待語文的學習,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由于小學生的爭強好勝,他們渴望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注,便會積極地參與其中,爭先恐后地舉手。接下來就是學生精彩的朗讀表演了,學生不時在朗讀中加入自己的創新表演,或是夸張的語氣,或是形象的表情,都為朗讀增添了勃勃生機,引起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從而讓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加強學生對語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創新能力的提高。
教學中,教師應抓好平日的常規管理,從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即形成“習慣意識”,使這成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從而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打好基礎,提供前提。課堂成為學生習慣養成的主陣地。教學致力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創設積極、主動的情境氛圍,強調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的養成。樹立大語文觀,廣泛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興趣,養成習慣。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有創造性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識字、寫字、傾聽、朗讀、背誦、閱讀等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師的鼓勵、指導下,學生已初步形成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能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素養,在課堂上和生活中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和關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生氛圍中學習,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