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平 閆奇峰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甘肅.蘭州 730101)
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新時代,加強高校美育是推進一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揚的有效路徑,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效開展與實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關鍵是高校美育,實踐證明高校美育對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有效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重新煥發生機、展現其獨特魅力、實現科學創新發展,那么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走進高校校園就是策略上的一個重要突破。
美育是一種人生觀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引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最終目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講話中指出“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因此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時代命題。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曾也提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個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1]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教授弟子,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以期讓弟子能夠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由此可見,賦予高校以文化人與以美育人是相輔相成的,我國高校亟需承擔起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個體這三個層面所要遵循的價值準則,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培育而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蘊含著先民們長期積累的生存智慧與生存藝術,比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早已深入人心,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不難看出,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胡錦濤同志2011年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曾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同時,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講話當中也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對5000多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肩負新時期育人職責的高校必須將人才培養和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宏揚結合起來,不斷的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社會主義培養出更多品學兼優的人才。
當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積極有序開展,更有利于重塑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修養與審美素養。“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2]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了這一論斷。美育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歸結點最終是一致的,在高校如何行之有效的通過美育教育傳承中國文化藝術,可從以下幾點著手開展工作。
為了確保在高校美育開展中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讓高校成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主陣地。需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合理有序納入到我國高校美育教學當中,建議從人才培養方案與計劃的制定入手、同時在具體課程安排、課時與學分安排、美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教學效果與成績評估、美育教材整合等各方面進行教育改革與完善。
2.2.1 美育師資方面
建議在美育教師的選拔與培訓方面各個高校要認真對待,美育教師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真正達到德為人先,行為世范的高校美育教師的要求。
2.2.2 美育課程建設方面
以美育通識選修課為例,通過對部分高校美育課程設置情況的調研發現,《西方美術鑒賞》、《音樂賞析》、《建筑賞析》、《書法鑒賞》、《國畫鑒賞》等課程往往只注重課程本身的理論性、技能性,而缺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元素的有效融合,因此建議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鑒賞》、《戲劇鑒賞》等有著深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課程進課堂。
我國人民群眾歷來喜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藝術審美活動“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人類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3]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因其厚重、有趣、啟智等很容易被當代大學生接受與喜愛,成為許多高校推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途徑之一。高校應有計劃、有步驟邀請各類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或邀請民間各個民族優秀工藝大師名家開展藝術交流與學術講座。讓學生現場參與、積極交流、一起互動,讓學生在體驗傳統藝術、大師言傳身教及各種民間工藝技術的同時,體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專題講座可以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感,使珍貴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
新媒體具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魅力,在傳播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開放性等方面具有超強的優勢。對于散落各地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各個高校要積極主動挖掘、梳理,要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使之系統化、數字化、圖象化。要整合梳理各類行之有效的美育教學案例與教學成果,通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各個高校可共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庫,來進一步推進高校美育的可持續發展。
在積極利用現有傳統媒體進行美育教育的前提下,要合理發揮新型媒體的主導性,可為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途徑開辟新路徑與新渠道,把新型媒體與美育進行有效融合與推廣,逐漸改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現實傳播困境,利用新媒體、新媒介拓展多元多向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播渠道,使數字媒體與互聯網技術成為推行高校美育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媒介。
在高校美育課程的具體開展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要有鑒別地加以學習和利用。通過美育的“精神能力的協調一致才能夠造就幸福而完美的人”[4]。中華民族素來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譽。五千多年的輝煌文化,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哲學、智慧和民族精神等在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要堅持發掘和傳承、普及與弘揚并重的原則,要全面認識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同時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各個高校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從歷史和科學的觀點來審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才培養監督與監管制度直接影響著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結果。要最大化發揮監管力度,采用各類教學方法發與教學手段積極健康地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信息。同時要監督傳播的方式與內容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生活需求,賦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新的時代命題,從制度上保證讓其融入到當代高校美育教學與實踐中去。讓大學生在美育教育中現學現用,入腦入心,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馮驥才先生曾言:“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無限的情感,包含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5]”高校美育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在高校美育教育中,通過學校美育推進傳承并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促使學生在學習與鑒賞、動手實踐過程中,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積極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提升綜合素養等對早日實現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創新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有積極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