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艷紅
(甘肅省臨夏縣林業勘察設計隊,甘肅 臨夏 731800)
就目前現狀而言,我國西北地區經濟林整體建設狀況仍待提高;除極個別地區外,西北地區經濟林建設的速度與規模和我國南方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出現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大陸性、季風和山地氣候特點,氣候地域性差異懸殊,干旱少雨,生態脆弱,可適宜種植的經濟林樹種也相對有限。以甘肅省臨夏州來看,雖然其自然條件好,經濟林資源豐富,區域內的啤特果、花椒以及核桃、紅棗、杏樹等經濟林樹種建設狀況良好,為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促進農村產業結果調整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當前臨夏州經濟林產業卻存在諸多問題,如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管理模式落后、缺乏產品深加工企業、政策資金投入不足、規模與取得的效益不成正比以及質量低等問題。
對于臨夏州來說,經濟林產業是開發潛力大、群眾受益較高、影響范圍最大以及發展面積最廣的支柱產業,同時其也在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臨夏州經濟林建設實行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模式,并逐漸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僅如此,還堅持走建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逐步加大了經濟林產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結合實際狀況,制定并落實了相關政策,確定了未來幾年經濟林產業發展建設目標。各縣(市)都圍繞總體要求與部署,以生態工程建設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方向,以市場為指導,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加大扶持力度,植樹造林由單純生態型逐步向生態經濟型轉變,使得臨夏州經濟林產業得到大幅發展。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各個經濟林種植的總面積達121萬畝,其中主要以東鄉縣唐汪大接杏,積石山縣大河家蛋皮核桃,永靖縣紅棗、蘋果、沙棘,和政縣啤特果以及臨夏縣花椒、油桃為主;果品年產量約4萬噸,年產值約9360萬元。其中,儲存保鮮啤特果的龍頭企業有三家,年倉儲能力2.5萬噸,實際每年儲存6000噸,而實行加工的龍頭企業也有三家,年加工能力也為2.5萬噸,實際每年加工量6000噸,年產值約為860萬元;儲存保鮮沙棘的龍頭企業只有一家,年倉儲能力為3000噸,實際每年存儲600噸,而進行加工的龍頭企業也只有一家,年加工能力3000噸,實際每年加工量為600噸,年產值也為50萬元;儲存保鮮永靖紅棗的龍頭企業有一家,年倉儲能力5000噸,實際每年儲存700噸,而實行加工的龍頭企業也有一家,年加工能力也為5000噸,實際每年加工量700噸,年產值約為350萬元;儲存保鮮唐汪大接杏的龍頭企業有一家,年倉儲能力2000噸,實際每年儲存700噸,而實行加工的龍頭企業也有一家,年加工能力也為2000噸,實際每年加工量700噸,年產值約為140萬元。
1)花椒產業:全州花椒種植主要集中在臨夏縣、永靖縣、積石山縣、東鄉縣等四個縣,總種植面積約為70.1萬畝,掛果總面積約為47萬畝,總產量約為2100噸,年產值約為3530萬元;區域范圍內種植戶從花椒中獲得的年人均收入約為360元;花椒品種主要以綿椒與刺椒為主。當前花椒產業業已成為臨夏州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2)核桃產業:臨夏州的核桃產業主要集中在積石山縣,以大河家薄皮核桃為主,其種植總面積約為3700畝,掛果總面積約為3600畝,年產量約為400噸,年產值約為80萬元。
3)啤特果產業:臨夏州啤特果種植主要集中在臨夏縣、廣河縣以及和政縣三個縣,其種植總面積約為28萬畝,掛果總面積約為11萬畝,年產量約為2.6萬噸,年產值約為4325萬元。
4)棗產業:臨夏州永靖縣是棗產業集中分布地,種植總面積約為1.2萬畝,掛果總面積約為8000畝,年產量約為3000噸,年產值約為359萬元。
5)杏產業:唐汪大接杏是臨夏州杏的主要種類,其種植區域以東鄉縣為主,總種植面積約為1.2萬畝,掛果總面積約為1.1萬畝,年產量約為1400噸,年產值約為220萬元。
臨夏州特色經濟林樹種雖然在營銷加工、區域種植以及規模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與“做大、做強”目標相比,仍舊存在些許不足之處亟待改善。主要概括為:其一,經濟林樹種的品種退化老化現象嚴重,樹種良種化程度有待提高,嫁接換代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其二,管理模式過于粗放,沒有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導致生產效益低,回報慢。相關部門在經濟林樹種建設速度與建設規模上給予高度重視,卻沒有注重建設效益與建設質量的共同提升。雖然臨夏州林果特色產業前景廣闊,但實際效益卻不理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的穩步增收;其三,龍頭企業影響范圍有限,無法發揮預期的帶頭作用,生產、銷售等方面與國內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有一定局限。
今后,逐步調整林業種植產業結構,將經濟林產業化的進程加快推進,從而使經濟林產業可以不斷擴大,規模得到發展,對已經形成規模的產業,可以增加其市場競爭力,提高質量并增加效益,從而將經濟林發展為具有地方特色、全州主導性的、區域性產業互為補充的發展新格局,把臨夏州建立成全國核桃、花椒、啤特果的主產區。
臨夏州林業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林業廳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四個戰略布局,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州委”六抓”思路舉措,緊扣山水臨夏、綠色臨夏、美麗臨夏的目標要求,搶抓建設國家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州和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政策機遇,依托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中央、省級財政林果產業發展項目,把造林綠化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結合臨夏州經濟林發展現狀,不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核桃、油桃、花椒、啤特果等特色經濟林產業品牌。同時,加大主要經濟林樹種良種苗的培育,大力推進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將1個州級中心苗圃、8個縣級標準化苗圃和4個林木良種基地及采種基地建成省內外特色經濟林木良種育苗生產基地,保障優質種苗供應。這樣不僅提高了臨夏州經濟林的影響力,還可以為臨夏州以及省內外的其他基地提供優質的苗木。
核桃主要是積石山縣為主,可以根據對核桃加工步驟將其分為不同等級的龍頭企業,避免出現包裝粗糙和發霉等情況的出現,同時也需要建立好統一的市場秩序,保證企業統一商標、對各個標準進行統一,加工時分戶進行,在銷售時也要保證包裝的統一性,從而避免由于旺季和淡季的不同而出現壓級壓價的情況、加工環節不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銷售環節出現摻假的情況出現,保證臨夏州特色林產業的良好形象;龍頭企業對椒籽進行加工,應用在藥用、食用、工業方面,對加工后的廢料可以作為飼料或者肥料,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因此,扶持培育一批國家、省級和地方龍頭,對符合國家規定的企業,加大林業貼息等各項優惠政策支持力度,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把龍頭企業建設作為經濟林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由于西北地區獨特的地形氣候和發展前景,研究西北地區主要經濟林樹種發展現狀及其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相關部門運用市場發展經濟,轉變發展思路,構建林業經濟發展投入機制社會共同投入的格局,為實現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州和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加快步伐,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民增收,共同推動林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實現“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