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鳳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水是生命之源,是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社會、經濟、生態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我國用世界6%的水資源養育了世界20%的人口。水資源是我國最珍貴的資源,水資源是“綠水青山”的基礎。因此,我國提出了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農田灌溉用水量占我國總用水量的65%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大戶。而且,我國的灌溉水利用系數雖然從2000年的0.43提高至2016年的0.54,但與發達國家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0.7~0.8相比還有較大差距[1]。因此,必須將農業節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如何以有限的水資源保證農業穩產增產和農民增收,也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所以,多種措施共同實施是保證我國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
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時期灌入田間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與水源地灌溉取水總量的比值。在我國,渠道的灌溉水利用率僅為0.3~0.4,機井的灌溉水利用率僅為0.6,全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僅為0.54,而發達國家可達到0.7~0.8。我國1m3農業用水的糧食產量僅為1kg,而發達國家可達到2 kg,而以色列達2.35千克[2]。我國的農田灌溉從取水、輸水到田間灌溉整個過程中,其損失量均較大,尤其是是田間,大水漫灌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就導致了灌溉水利用率較低。
水資源實際用量較大,主要表現在一些地區的農業水資源實際的使用量超過其可持續的使用量。如甘肅、新疆、寧夏等地區的農業水資源利用壓力指數大于1,其農業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已接近國際認定40%的警戒線[2]。究其原因還是國家沒有相關規定,我們只知道農業發展需要水,但并沒有規定農業用水的底線。
主要表現在對灌水量的控制不夠,主要表現在一下三方面。
首先,灌溉水量遠超農作物需要量
對于一些水源充沛的地區,廣大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沒有節水的意識,從而導致大水漫灌、任其自由流淌的灌溉情況依然存在。
其次,需水量大的農產品占比重較大
全國水資源密集型農作物播種面積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2]。比如耗水量較大的水稻、小麥等所占比重較大,而棉花、油料、糖料等所占比重較小。
最后,不同作物、不同時期灌水量不協調。
因缺乏專業的指導與培訓,廣大農民對不同作物及其不同時期的需水量不了解,從而導致田間灌溉水量不能用在“刀刃上”,“一刀切”的灌水量使得水資源得到極大浪費。
因此,提高廣大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僅僅進行節水教育,也不僅僅要調整種植結構和比例,還需要對他們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黨中央最新提出的、針對水資源管理的、總的指導方針和總體要求。通過對各省區的監督和考核,從政策和制度的角度促進水資源的總量控制和合理分配[3],以便使各地政府加強管理,促進農田節水灌溉的實施。
以節水效益分享、節水效果保證、用水費用托管為模式[3],在農田灌溉中實行合同節水管理。首先,由政府制定用水定額,政府通過專家經驗,利用現有節水技術及創新技術,制定現在的用水定額,并預測未來的用水定額,并設立一個標準,給農田灌溉一個參考。其次,在農田灌溉中實行新舊定額劃定多級累進水價區間的多級累進水價制度。在基礎定額內,實行基礎水價,超過一定區間實行市場調節水價,超額過多再實行特殊水價[4]。
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基本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并強調按照分階段、分地區、分作物類型等原則穩步有序地改革[1]。打破單一水價制度,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主要作物類型制定合理的農業用水的基本水價和灌溉用水定額,對超額部分實行市場定價制度,通過提高農業用水價格促進適水種植,節約水資源。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農業的補貼標準,總體上做到不因水價提高而增加農民負擔。
在灌溉過程中,分階段合理安排、優化配置。在輸配水階段,可采用襯砌或者管道輸水等方式以減少輸配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在田間灌溉階段,可采用地面灌水技術或采取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節約用水,比如:可以采用平整土地、長畦改短畦、大畦改小畦、膜上灌、膜下灌和間歇灌等多種地面灌溉技術進行節水,也可以采用噴灌、微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進行節水。在農作物吸收階段,可在技術指導下,灌溉用水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水臨界值和需水關鍵期的需水量即可。
隨著節約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念深入人心,節水灌溉也越來越為農民和用水戶所接受,成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保障,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但如果想要節約用水的觀念深入人心,就一定要提高廣大人民的參與度。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聯動,樹立牢固每個人的節水觀念,讓節水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并取得實效。
目前,人為控制灌溉時機和灌水量的節水技術屬于“被動式”灌溉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節水灌溉領域的不斷應用,通過計算機對數據和信息的分析統計,就可以全面實時的對天氣、土壤、水源和灌溉設施進行檢測,并進行智能化的感知、預警、決策和分析,實現智慧農業。
過去,由于我國民眾的節水意識淡薄,節水灌溉的設施和技術發展也比較落后,從而導致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現在,科技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種植業也從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二元結構逐步發展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全面發展的三元結構。雖然我國的農田灌溉技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隨著作物結構的變化,也對農田節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農田灌溉節水如果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則必須要從節水意識、節水技術、國家政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進行努力,進行有效配合,多措并舉共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