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
(江西省樟樹市店下鎮淦上小學,江西 樟樹 331200)
課堂上讓孩子做題,一轉身的工夫就有孩子舉起手來說:“老師,我做完了。”接著似乎要站起來,我說:做完了不等于做對了,好好認真檢查。再看考場上,大多數孩子大約40分鐘就做完了,有的趴在桌子上玩,有的左顧右盼,沒有幾個靜下心來仔細檢查的。這說明我們的孩子沒有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做題要細心審題、認真做題,最后還要仔細檢查,這是保證題目正確的最后一道保障。因為我們不能保證自己在做題過程中沒有抄寫錯誤、沒有計算錯誤等,只有認真仔細地檢查才能保證我們做的題目正確無誤。所以要培養孩子養成仔細檢查的好習慣,每次作業完成后都要檢查一遍,這樣才能提高做題正確率。
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突破了數學課堂教學的封閉狀態,讓學生置身于開放的、動態的、主動的、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豐富、自由的自然體驗、社會體驗、文化體驗、勞動體驗等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數學知識融會貫通,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六一”前夕,某企業按每人10元給各班自行購買圖書贈送給每個班級,充實班級圖書角。我請同學們擔任學校購書采購員,調查圖書市場,設計最佳購書方案。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利用星期天去各書店進行調查,各書店在“六一”期間都實行了優惠銷售,兒童書店與新華書店的書價相同,金達園書店的圖書全部實行“八折”銷售,新華書店是買5本送1本。學生調查后又進行計算、比較,最后設計出了最佳購書方案。這種貼近生活、有效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真正感悟到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測的,而是實實在在、豐富多彩的。從而使學生喜愛數學,愿意學習數學,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元化的評價,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回答準確時,教師可以用“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會思考”等語言給予鼓勵。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師的預想,十分出色時,可以用驚喜的語氣鼓勵學生:“你回答得太棒了。”當學生回答不完全對時,教師可以針對其中正確的部分予以鼓勵,如:“這個問題你說對了一大半,再努力一下就全對了。”即便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準確,甚至是錯誤的,也不要當頭一棒,而是盡可能找出積極的因素。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這無疑給學生巨大的鼓舞與力量。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孩子們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思考的關鍵是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寓于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中,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想問與樂問。在情境的創設上要避免以下問題:首先,創設的教學情境目的不明確,牽強附會背離問題屬性,把情境的創設當做課堂的擺設。其次,情境的內容和形式不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而有所變化。再次,過于注重課堂教學的情境化,用活動沖淡了數學課的數學味,教師和學生整節課始終處于忙忙碌碌中,很少有靜下來進行理性思考的時間,更不能保障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時間,熱鬧浮躁遠離理性思考。最后,追求數學情境的新、奇、異,忽略了情境的效果。
“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都是需要我們尊重和保護的,在“求同”的過程中一定要“存異”,逐步引導學生在運用自己的思考方法的同時理解他人的方法。比如在一年級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孩子們可以用點數法、接數法、湊十法等方法,也就是可以用數的方法,甚至還用手指幫忙,有的孩子用湊十的方法在頭腦中想。但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應給予肯定和尊重,這是由學生思維水平的差異決定的。應當說孩子當前理解并會運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們要允許用點數法的孩子慢慢理解運用湊十法。在教學中我們要允許用不同方法的孩子把自己的方法說清楚,說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課堂必須是民主的、平等的,方法有優劣,但想法無貴賤,課堂內沒有可笑的問題,讓每個孩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充分引導數學思考,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局面,才能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敢于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良好品質。
數學建模的目的是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學會團結合作,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研究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形成學習的方法,培養數學創造能力。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知并在解決活動中建立起數學模型,達到建構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較復雜分數應用》這一節課中,教師先出示住宅小區的示意圖,讓學生估計住宅的面積大約占小區總面積的幾分之幾。然后出示住宅、綠地、水池、游樂場的面積各占小區總面積的幾分之幾等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求小區內水池的面積,有的提出求小區內游樂場的面積,這些都是已經學過的。當學生提出了求水池和游樂場的面積和時,教師并沒有立即講解,而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用了不同的方法解決。這樣,使問題逐步深化,并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建立解決此類問題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