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龍
(陜西省黃陵縣河西小學,陜西 黃陵 727300)
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報告中,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界定為:主要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報告中的六大核心素養都跟小學科學教學有關,其中關系特別緊密的是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兩大素養。科學精神,主要是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實踐創新主要是問題解決和技術應用方面。這些都跟科學教學密切相關。如何來落實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核心素養,我談以下幾點看法。
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自然科學。要學好科學課,就必須多觀察、多實踐、多思考。但是如果學生對學習科學課沒有興趣,那就談不上怎樣去觀察、實踐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就應考慮采用何種方式、何種手段激活課堂氣氛,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創新欲,對學習科學產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熟練的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達到教學的目的。為此,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注意設置懸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設置挑戰性場景,給學生留下探究性懸念,可以有效的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的設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能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產生沖突,或是學生之間產生爭議,學生有了好奇心就可以更好的參與,積極的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視情況提出挑戰性問題,讓學生的發展性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如:我在教《馬鈴薯在水中的沉與浮》這課時,我一走進教室,就擺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演示儀器和材料。然后對同學們講:今天,我給大家表演個小魔術,好嗎?你們想看嗎?同學們的求知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啦!齊聲答道:想看。接著,我邊操作邊發問,你們看看,兩個水槽的水是不是一樣的?學生回答:是一樣的。現在,我要用這根魔棒把躺在甲水槽底部睡大覺的馬鈴薯請起來,讓他浮上水面,你們信嗎?有的答:信。有的答:不信。我用玻璃棒攪動甲水槽中的水,直到馬鈴薯浮到水面。同學們一下子被這一現象驚呆了。誰能把乙水槽里睡覺的馬鈴薯也請起來呢?上來一個同學,他用玻璃棒攪動水槽里的水,左攪右攪,馬鈴薯總是不浮到水面上來,攪得同學泄氣了,看的同學也愣住了。突然一個同學舉起手來,大聲問道:老師,是不是您在水中做了什么手腳?這真是一語打破沉靜,一場探索馬鈴薯在水中沉浮實驗,就這樣開始了,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得出了結論。
科學課教學中,需要我們特別關注實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從觀察、實驗中獲得事實和證據,用證據和邏輯進行論證,從中獲得結果,使證據和結果相協調。因此,在《生物與環境》單元教學中,我能提早做好準備,將對比實驗與對照實驗做成ppt,為孩子觀察、尋找實證做好準備,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有效學習活動中。在《運動和力》單元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制作纜車、橡皮筋小車、氣球小車,在玩耍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并猜測,鼓勵學生設計實驗,開展探究活動,保護學生的質疑精神,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領會科學的思想和方法,通過一組組數據來說明其中包含的科學概念。
學生往往在動手實踐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在動手和動腦的配合中,體現出創造性。因此在每單元最后,都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孩子來制作小賽車、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制作潛望鏡等實踐活動,再通過實踐活動,大家集思廣益,合作交流,明白了我們要干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如何來解決,有哪些方案,如何來改進,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看到自己作品展示時,個個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從而為孩子們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我能積極開展評價活動,對學生課堂紀律表現、課堂質疑、探究精神、課前準備、課后實踐及時給以中肯的評價,通過評價,達到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同時,能注重情感教育的培養,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品質。如《能量》這一單元后面資料庫中的“電和磁見面了”,講述了奧斯特對電和磁的研究歷程,從而用無可懷疑的實驗研究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在此讓孩子說說有什么啟迪感悟,經過孩子們交流,讓孩子們明白了科學探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研究持續了十幾年,仍沒有獲得科學證據),需要用心去觀察去思考(他突然發現無意中放在旁邊的磁針轉動了),需要用心去驗證(進行了三個月的實驗和研究,終于在1820年7月寫成了論文)。這樣例子在教材中體現很多,需要我們讓孩子慢慢去擁有科學家那種樂于探究、勇于探究,積極探索科學真理的品質。
總之,科學是一門釋放學生大腦、雙手、眼睛、嘴巴的學科。我們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堂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欣賞學生的成功,與孩子們一起體驗科學帶給生活的樂趣,以此來培育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