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志
(貴州省黔西縣錦星鎮紅湖小學,貴州 畢節 551521)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有動力,教師的數學教學才有活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舊的理念,舊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但有的教師僅從教學形式上有所變化: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而沒有真正走出傳統的教學,沒有讓學生真正“解放”,讓學生走出傳統教學的枷鎖。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數學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定向作用。教學目標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確定創新性教學目標。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創新培養突出出來。要盡可能地把較多的時間用于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潛能開發上。教師必須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創新生長點。比如我在教學“比例應用題”時,讓學生親自配制適合自己口味的糖水(牛奶、鹽水)等,在知道比例后給200克開水,應加多少糖(牛奶、鹽)才適合。頓時整個班都沉浸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
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些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
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活動具有促進作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頑強的意志能促進數學創造,甚至可以彌補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態度和習慣則會阻礙和干擾數學學習和創造。許多人有較好的智力因素和學習條件,但沒有成才,就是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一個人的創造素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力因素承擔著加工和處理知識信息的任務,非智力因素在創造過程中起著動力性作用.從培養人才來看,只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才會產生高的創造效應.我們在教學中應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育人因素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培養,自信心和頑強意志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肅認真的作風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創造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各起多大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應該明確非智力素質也是教育的對象。數學教學實踐中,注意到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更應給予高度重視。
羅杰斯說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币浴吧龑W率”為教育的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傳授知識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個體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和認識,讓課堂成為學生發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時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問題在課堂中不能真實展現,卻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經歷,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材料,用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
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數數字,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如在教學了“20以內的加法”后,讓學生從家里拿來1—10的撲克牌玩,在課堂中玩加減游戲和比大小的游戲。又如,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后,設計一個擺數字的游戲,讓學生用火柴棒擺數字,說說每個數字用了幾根火柴。然后告訴學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這些數字之間能夠相互變化,讓學生通過合作游戲,自己去發現,然后匯報成果。學生在游戲中表現地非常主動,通過不斷嘗試,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