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廣西北海市合浦廉州中學,廣西 北海 536100)
多數學校實驗條件有限,科學探究受教學條件不足的限制。生物學是一們實驗性科學,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人教版教材模塊1“分子與細胞”中,有實驗14個,收集資料2個,參觀討論1個,實驗不再明確區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科學探究大多以實驗為載體。由此導致的實際困難,一則生物實驗較原大綱生物實驗多,實驗室不夠,實驗經費不足,占用課時多,教師實驗員工作量增加;二則生物實驗裝備沒到位,配套實驗器材缺少。實驗儀器設備條件不足,導致許多實驗不能開設。這一問題要靠有關部門逐步解決。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正在著手研制與新課程配套的教學儀器配備目錄,目前正進行有關的調研工作,預計不久即可出臺。新的教學儀器配備目錄出臺后,各級教育裝備部門會依據其要求,逐步完成各高中學校的教學儀器設備的裝備工作。
在課改之前沿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材,其知識體系是普通生物學體系,必修第一冊和第二冊,形式上是兩本書,實質上是一本書。其知識體系是以生物的基本特征為主線來構建的,每一條基本特征就構成一章教材。新課程是模塊式的課程,強調每個模塊應當有相對獨立的教育價值、一以貫之的學科思想。因此,三個必修模塊的教材注定是三本書,要分別構建各自的知識體系。新的知識體系如何構建呢?課標在“課程設計思路”部分對每個模塊的設計思路和教育價值作了表述,它是教材構建知識體系的依據。關于必修模塊,課程設計思路中有這樣一段話:必修模塊“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可見,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當將生命系統作為認識對象,這與初中生物課以具體的生物為認識對象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段話也揭示出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應當以系統論的思想觀念來統領。
不少教師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從課程高度著眼,宏觀控制生物課程,正確處理課時與教學內容的矛盾。“倡導探究性學習”是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按照這一理念的要求,許多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但是,仍然有些教師心存疑慮,有些教師持有不同觀點,有些教師在操作層面遇到不少困難。
(一)疑慮:擔心探究性學習的效率低,影響考試成績。
存在這樣的疑慮是很自然的。毋庸諱言,對于同樣的教學內容,探究性學習比接受式學習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如果僅從知識目標的達成來看,探究性學習是不如接受式學習來得快。但是,如果從三維目標來全面衡量,就不能說探究性學習的效率低了。即使僅從知識目標來看,學生對于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的知識,理解也比較深刻,記憶也比較持久。至于與考試成績的關系,還與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有關。如果只是考查知識的掌握情況,老師按照先講清楚再做習題的傳統教學模式,可能會讓學生考高分。如果考試側重于考查學生的能力,單純靠接受式學習恐怕難以獲得好成績。而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一直強調能力立意,而能力是需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也就是在做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因此,應當看到“倡導探究性學習”這一理念與考試要求相統一的一面,消除疑慮,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二)不同觀點:認為探究性學習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觀點,是因為對探究性學習的意義理解不到位。有時教師三五句話就能講清楚的問題,為什么還要學生去探究?關鍵在于學生探究的目的不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學的過程與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三)操作層面的問題:1.由于班額大,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很活躍,使教師感到課堂上很亂,難以駕馭。其實學生活躍是好事,教師不要怕亂。教師要注意觀察,只要學生不是瞎起哄,熱烈的討論甚至激烈的辯論正是值得提倡的。2.因為班額大,在全班交流環節,各小組輪流發言耗時很長。是不是要組分得大一些,比如12人一組?小組規模還是以2~4人為宜,人太多不便于討論,很多人會沒事干。教師可以在這一節課安排兩三個小組發言,下一節課安排另外兩三個小組發言。3.在小組活動中,有的同學始終很活躍,占主導地位,有的同學坐冷板凳,越來越消極。這樣下去不是違背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嗎?教師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其實,這一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一是學生的分組不一定長期固定,過幾周可以重分一次;二是組內的分工也不宜長期固定,小組長和發言人可以輪流擔當,使大家都有擔任不同角色的機會;三是教師對不夠積極主動的同學應當給予更多的關照和鼓勵。
課標對教學評價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比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要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等。不少教師在朝著這方面努力,改進了評價的內容、方式和方法。但是,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問題1:只重視知識學習的評價,不重視情能力和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問題2:問題3:只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未能把學生當作評價的主體,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