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霞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四中學,河北 廊坊 065700)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詩歌教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詩歌是最能夠表達作者情感,同時最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藝術形式之一。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讓學生通過詩歌的學習,體會詩歌的語言、情感,感知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文化,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對自然、社會、人生形成正確的感受和思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作用,詩歌是各種文學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學種類。詩歌鑒賞在高考試卷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大,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也增加到72篇,其中文言文32篇,詩詞曲40篇。面對祖國文化這一瑰寶,個人認為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詩歌的美,體會古典詩歌的語言魅力,領悟詩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加深情感體驗,同時學習古典詩歌的表達技巧,學會客觀評價詩歌表達的內容和詩人的觀點。
意象通常是詩人借客觀的物象來寄托和融入思想感情。在高中語文教材的古典詩歌中很多都包含寓情于景、以景托情的內容。例如,李商隱的《錦瑟》,詩中以“錦瑟”這種帶有悲傷的樂器而起興,用“蝴蝶”“杜鵑”“滄海”“月亮”“玉珠”“藍田”“煙”等景和物來表現悲涼、凄美的情感。我們說《錦瑟》這首詩內容隱晦,意境凄迷,“蝴蝶”美麗又多姿多彩,“莊生夢蝶”代表美夢,“曉夢”夢境短暫,沉迷美好卻不真實;“杜鵑”傳說中望帝死后化為杜鵑,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托”字不但寫出望帝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出了詩人之托春恨于悲鳴;月滿則珠圓,每一顆珍珠都是一顆淚點,本來美好的珍珠卻都掛著淚水,這樣的景物則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悲哀的情感;“煙”本來就是只能看見卻摸不到的事物,學生抓住這樣的意象,就會很容易理解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體味詩歌的意境和美,學生就很容易感知全詩的情感。
詩歌是講究情境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教師要基于詩歌所展示的意境和情境,創設與之相融合、相協調的課堂情境,達到“以境生情、以境育情”的詩歌教學目的。一般來說,教師可巧用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合作探究教學法等方式營造趣味活潑、生機活躍的課堂情境,以激發學生內心真摯情感。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渲染了一種肅殺荒涼、孤凄冷漠的獨特意境,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理解該意境,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展示與詩歌意境相似的圖片,或者動畫,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感悟詩歌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小組合作氛圍,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從詩歌的每一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感受詩人內心真實的情感,繼而把握詩歌的情感主旨。
指導學生通過關鍵詞句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力,通過想像悟情、生情。例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從“楚天”寫到“遙岑”,由遠到近,用“秋”這個帶有悲涼氣氛的意象入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詩人勾勒的長天、秋水、落日、遠山,并追隨著詩人的筆觸由景物到人,在夕陽西沉,鴻雁哀鳴中,“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再通過“吳鉤”、“季鷹”等典故的講解,感受詩人渴望殺敵報國卻壯志難酬的悲憤和痛苦,激發學生學習他立志報國的豪情。
教師是啟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領者,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肩負著用知識培養學生內在靈魂的重任,但一味地說教只會讓有趣的思維方式變得僵化和枯燥,空洞的道理讓書本上的道理變得無味。想要別人聆聽自己說話,只靠喊聲“喂”是不夠的,必須要拍拍他的肩膀,讓他的心得到震撼。這種震撼來源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本身對學生來講具有強烈的感召力,而備受學生喜愛的教師一定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模仿內容。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學資料的內容,才能把握作者思維邏輯,感受作者所處年代的思維情感波動,將自身情感與作者作品融為一體,自己先有所體會,有主觀的判斷思維,在授課時,才能引發學生的情感波動,帶領學生感受詩歌中的年代感和詩歌韻律帶來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能有自己的獨立思索,從而發掘出更深層次的情感因素。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人文情懷的教育,而這種人文情懷的教育往往都是體現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之中。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用自己的熱情與沖動與詩歌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享受情感、品味情感、豐富情感。只有這樣,詩歌教學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