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靜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4200)
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呢?根據我多年的體會,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
做一個敬業愛崗的好音樂教師,必須摯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愛學生,還應具有較高的素質教育理論水平,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和一專多能的本領。音樂老師不僅要能歌善舞,還要對主要音樂家的生平事跡,對經典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等很多方面也切實掌握,在音樂欣賞方面,要能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發展他們形象思維和欣賞分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開拓視野,廣泛涉獵,挖掘作品的深層內涵。此外,對指揮、創作、配器等技能也應有所選擇地掌握。音樂教師還既是教師,又應該是演員。
教育家蘇霍林斯基在他的美育論述中強調指出:“藝術教育首先內涵著扣人心弦的講話藝術,沒有話語,就不能接近音樂這個了解感情最細膩的境界。”音樂本身是一種情感語言,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這種情感語言,正確感覺和理解音樂的內涵,就需要有生動精煉的語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象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心。音樂是情感藝術,情感藝術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教學中的情感陶冶是通過學生復雜的情感體驗實現的,而音樂對人的情感陶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一節音樂課,利用包含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情感的歌曲,通過音樂作品的鮮明的藝術形象,調動學生內心情感上的共鳴,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用音樂這把鑰匙去開學生情感的大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美好感情,從而培養出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樹立高尚的道德、遠大的理想,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
音樂欣賞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貫徹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教育對青少年思維力、創造力潛能的激發,以及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有著極其良好的促進作用。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
音樂教育不僅在課堂上,而且還要延續到課外音樂活動。課外音樂活動既是課堂活動的延續,也是發現、培養和造就音樂人才的好園地。課外活動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可以有目的、有步驟地組織文藝會演,舉辦校園歌手賽,音樂故事演講,詩歌朗誦音樂會,音樂欣賞會,課前一歌等。這樣既可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在活動中還可發現和培養人才。還可以根據學生對某一方面的興趣的特長,組織音樂興趣小組,如舞蹈隊、合唱隊、樂器隊,這些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定時間、定地點開展活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音樂表演能力,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推動其他學科的學習等。也為將來的就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音樂課不單純是教學生唱歌,學生還要看、要聽、要動。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破除學生對音樂的神秘感,使學生對音樂感到十分親切,在多聽、多唱、多想、多做、多動中進行音樂的學習和創造。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把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還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力求做到歌、舞、樂、戲、畫的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多種藝術的綜合。
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把器樂引進課堂,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還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學生在學習樂器過程中要手腦并用,且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為了獲得某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必然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情緒最高、興趣最濃的就是開始階段。他們剛一接觸樂器,感到新鮮神秘,帶著一種好奇心來學,當他們學習一段時間后,好奇感逐漸淡薄,有的同學對學器樂感到索然無味,還有的同學甚至表現出厭煩感。這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采用形象、直觀、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寓教于游戲、律動、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活動之中,讓他們在課堂上邊唱、邊奏、邊表演,使他們的好勝心,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持之以恒、不怕苦的意志品質。器樂的技能訓練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提高演奏水平。這樣,學生在技能掌握的過程中,不僅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而且增強了學生敢于面對困難、勇于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了毅力,鍛煉了意志,具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質。
總之,音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參與態度與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對學生多鼓勵、贊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只有做到這些音樂課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發展。從而才能真正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作為音樂教師,應該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積極探索有效的音樂教育教學方法,投入到創新中去,大膽實踐和探索,去尋求一種全新的適合自身及學生特點的教學之路,這樣就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