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漢
(廣東省信宜市第六小學,廣東 茂名 525300)
加強小學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是國家法治建設,乃至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百年大計。改革開放以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以習近平為總書記新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在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并將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之一,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我們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健康的體魄,更要有著極強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在生活中自覺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小學生進行法治知識教育。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憑借這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滲透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促進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呢?本文就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以下一些做法。
閱讀課的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閱讀課的教學內容相機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釣魚》一課時,我讓學生展開討論:當“我”釣到一條大鱸魚時,父親要“我”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父親做得對不對?有的學生說:“父親這樣做是很不近人情,‘我’很不容易才釣到一條大鱸魚,再說,也沒有人知道這條魚是不在捕撈時間內釣的。”但有的學生卻認為:“父親這樣做是對的。在捕撈開禁前釣的魚是違反規定的,雖然沒有人知道,但是規定是要人人自覺遵守的。所謂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學生討論中,我相機引導他們:“法律法規是要大家自覺遵守的,假如大家都不遵守,這個社會會變成什么?對我們自身有好處嗎?”于是,我引申到交通安全方面:“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規則,你們覺得會有什么后果?”學生聯系到生活實際理解,他們都明白了,沒遵守法律法規會給自身和他人帶來麻煩,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孔子》一課時,我抓住文中的“盜”字引導學生:“為什么孔子口渴的厲害,卻不喝一口“盜泉”里的水?”讓學生明白“盜”,即盜竊,孔子認為“盜”不是君子之舉,“盜”是可恥的,因此對“盜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盜泉”里的水。通過“盜”字的教學,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人要靠自己的勞動去獲取,“盜”是違反法律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學生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能體現出學生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作文《河水變濁了》,我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和查找資料,了解到學校門前的河水變濁的原因:由于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里,加上周圍居民亂扔垃圾,所以河水又黑又臭,使它失去了往昔的秀美。我引導學生:“為了不讓河水變臟,你可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接著,我相機讓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讓他們知道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會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過作文教學滲透法治教育,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知法、守法的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我們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法治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法治的意識。
如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語文大課堂”,里面要求開展“介紹歷史名人”實踐活動,我讓學生介紹林則徐。學生通過搜集林則徐相關圖片和事跡,了解到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了解到虎門銷煙的事情。在學生介紹和交流中,我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毒品對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嚴重危害。之后,我通過舉行“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的演講比賽,舉辦學生手抄報等,開展全班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學生的禁毒意識,提高學生自覺抵制毒品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誠信”大課堂時,我開展了“誠實與失信”的演講比賽,同學就這個比賽收集了大量名言和事例,講述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失信的危害,并決心作一個誠信守法的孩子。同時,我通過開辟“誠實與失信”專欄,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宣傳等系列活動,增強學生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
語文學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健全的法治素質也是其中內容之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法治素質,預防和減少學生的違法行為,促進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