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紅
(河北省饒陽縣第二中學,河北 衡水 053901)
一是研究文本。我們聽一些名教師上語文閱讀課,給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們的那份從容和自信。他們的從容和自信從哪里來?就來自于他們對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徹的把握和駕馭。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認真研讀課文,課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認為心中有數的時候,上起課來底氣會顯得特別足,而且對文本鉆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學生質疑,無論是討論還是講評都會顯得從容自信?,F在教學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教參及網上資源,為老師們提供了對文本的各種各樣的解讀,這在給老師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許多老師滋生嚴重的依賴性,不再獨立思考和研究文本,這種現象極不可取。其實對于老師來說,即使對文本的思考和研究達不到教參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們進行了思考和研究,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內功”修煉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二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而且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學生的心理,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隨著作文改革的深化,在評改方式上有了新突破。如我們常用:教師部分評改,師生集體討論評改,學生互評互改,教師面批面改,等等,這一點我們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集體評改,教師在第一節課先講清評改的標準與尺度,然后學生互改,按照標準與尺度給出合理分數,寫出簡評和建議。第二節課針對評改時出現的特殊問題,集體評議,教師適時指導。這與其說是單純的培養能力,還不如說是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培養他們的心理優勢和自信心、自尊心。把評改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同齡人的作文中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批評者和研究者,在評改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制定出合理的評改標準,引導、示范和調適。至于怎樣改,怎樣評價,提出怎樣的建議,學生需要自己考慮、決定,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魏書生在這方面的做法是具有典型意義的,1995年他曾說,至今已16年零6個月沒有批改一篇作文,他的經驗是列出評改的基本要求,由易到難,讓學生圍繞這十個方面逐步學會評改作文,十個方面是:(1)格式是否正確;(2)卷面是否整潔;(3)錯別字幾個;(4)有幾處病句;(5)標點有幾處明顯錯誤;(6)看文章中心是否鮮明集中;(7)看文章選材;(8)看文章結構;(9)看表達方式;(10)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客觀地說,評價不同的作文不可能有絕對的模式和統一的標準,但從寫作的基本規范入手,教給學生知識和規則,并在作文評改的實踐中不斷運用、訓練和強化,無疑是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的一條出路。
教學要體現學習的增值,從課堂出來學生若有充實的感覺才有實在的學習?,F在的語文課總讓人感覺有些空洞,似乎可學可不學、可聽可不聽。過去,我們反對講授的語文課,因為教師所講的內容路數都是一樣,讀一遍課文,問一問寫了什么;分一分段落;然后逐段總結段意,形成文意的理解;再概括寫作特點。哪些結論,如段意、中心思想等,都是現成的幾句話,聽了兩三節課其實就是為了把三五句話抄在本子上,這樣學習語文、聽課,你說有意思嗎?現在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課堂容量依然比較小,大量課堂時間都被師生的一問一答充斥,話語的泡沫填充了課堂。文本的深入和拓展非常必要。我贊成進行鏈接式的閱讀,讀一篇文章要不斷引進各種助讀資料,以增進思考。
常常有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的寫作材料。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寫作的源泉就一定是長流不息的?!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寫作者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筆底才會淌出源源清流,妙筆才會生花。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看法或獨到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培養學生觀察感知的習慣。大文豪蘇軾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濒斞赶壬f:“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這都說明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工夫,材料儲備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于無言,只好“望題興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作文教學要使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勤寫觀察筆記,多做讀書筆記,把平時看到的現象、讀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記錄下來,這樣才不至于隨讀隨忘,隨見隨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