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銳
(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中心小學,云南 建水 654399)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出的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探索、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遵循以下兩方面:
(一)引入新課的提問要找準知識的鏈接點。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鏈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物體分類》時先讓學生回顧以前認識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有什么特征?為學習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礎.接著出示長方體正方體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就很容易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要點來。這樣做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形成清晰的立體圖形名稱。
(二)探究新知的引導提問要把握知識重難點。
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關鍵處提問,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余數比除數小”。在多位同學板演多道有余數的除法式子后,提出一個問題:“在計算過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問:“你在解題過程中發現了什么規律?”使得學生探究的勁頭高,討論的氣氛很熱烈,并能很快就得出了結論:“余數要小于除數”??梢娗擅畹奶釂?,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從而學習新知,掌握規律。
(三)鞏固練習中的提問要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
練習用1、2、3、4、5這五個數字組成一個三位數和一個兩位數,使得這兩個數的積最大,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少?并總結探索使積最大的秘訣。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以分組游戲的形式嘗試練習,學生很容易得到正確答案是52×431,即使給出其它五個數,學生也能嘗試著找到正確的答案,但每次這樣嘗試似乎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兩個因數有特點嗎?我以打比方的形式引導學生:1、2、3、4、5好比幾名同學從能力由弱到強,假如把他們分成兩組,由他們共同完成一項任務,那么,分組時就要盡量做到什么呢?公平分配、互相謙讓,也就是要盡量讓兩個數都大。現在,你們能驗證一下秘訣嗎?同學們覺得很有道理,然后我順勢利導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繼續探究發現積最小是多少?學生很興奮。很快有小組學生找到了答案13×245。有秘訣嗎?不一會兒,就聽見有許多同學嘰嘰喳喳道出了秘訣:盡可能讓兩個數都小,讓他們合作失敗,好比是不公平的游戲,最自私的行為,也就是優先選擇權。我當時高興極了,沒有想到學生這么活躍,真的會依葫蘆畫瓢?!叭绻o你6個數字甚至7個,你能不能也找到使積最大、最小的算式呢?”因為有了秘訣,學生解決起來就游刃有余了。就這樣一節練習課在同學們情緒高漲、積極探究游戲中結束了。
(四)總結中的提問要突出本節課知識點。
每節課結束時,教師通常都要讓學生梳理總結學習過程,回顧學習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獲和疑問。教師可以在學生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提出明確的問題,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關鍵進行回顧整理,總結延伸具有一定挑戰性和拓展性的問題,注意聯系后續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產生很強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
(一)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果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就會使學生情緒處于高漲狀態,激發學生尋找問題答案的積極性。
(二)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路。問題要提的確切,所提問題的邏輯要嚴密,語言要精煉、清楚、確切。
(三)提問能引起學生認知中的矛盾沖突,教師的提問要恰到好處,問題設計要有“度”。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對難點問題,要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系列提問,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問時還應盡量避免那些“對不對”之類的提問,以及由此引出的簡單答復。有些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只是學生揣摩教師心思,投其所好的齊聲應付,并非整體性的效果,有時甚至掩蓋了真正的無知,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其難易程度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推動探究活動的進行。
誠然,小學數學課只有切實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誘發學生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之逐漸養成數學學習的“問題意識”和進行數學思維的能力,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