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聞澤
(吉林省農安縣哈拉海鎮初級中學,吉林 長春 130200)
教師應把學習內容延伸到生活中,并結合物理教學的特點,用生活中的現實場景和常用到的、常見到的物品來開展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巧妙地運用生活與物理的聯系,便于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學科內容知識是教學的核心,在安排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它與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經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物理,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物理。以下是我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聲音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聲音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語言信息,它的原理在生活中還有很大的應用。如:和您朝夕相處的人在室外說話時,我們通過聽聲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說話。這是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音調、響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絕不會相同,因為不同的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于非常熟悉,我們通過辯別音色就能分辯出哪位在說話;向暖水瓶中倒水時,聽聲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滿了。不同長度的空氣柱,振動發聲時發聲頻率不同,空氣柱越長,發出的音調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氣柱就越短,發出的聲音頻率越高,音調也就越高,特別是水剛好倒滿瞬間,音調會陡然升高,通過聽聲音的高低,我們就能判斷出水已經倒滿了;我們去商店買碗、瓷器時,我們用手或其它物品輕敲瓷器,通過聲音就能判斷瓷器的好環。有裂縫的碗、盆發出的聲音的音色遠比正常的瓷器差,通過音色這一點就能把壞的碗、盆挑選出來,當然實際還用辯別音調,觀察形態等方法,但主要還是通過音色來辨別的;前面如果有一建筑物或高山,對著高山大喊一聲,用表測量發出聲音到聽到聲音的時間,利用聲速就可以測出我們與高山或高大建筑物理的距離。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就產生了回聲;人體的有些器官發生結石,如腎、膽等,最好的治療措施就是用體外碎石機把體內結石擊碎,變成粉未排出體外。體外碎石機利用的就是超聲波,用超聲波穿透人體引起的結石英鐘激烈震蕩,使之碎化。這主要利用了聲波能傳遞能量的性質;
天氣的陰晴、冷暖與人類的各類活動息息相關,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熱學知識。炎熱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發達到降溫的目的.嚴寒的冬天如何取暖,可以運動也可以喝熱水,涉及到做功熱轉遞的知識.汽車發動機常用水來散熱,早春保護秧苗不被凍壞而往往采用在夜間向稻田里灌水,而白天放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熱大這一特性。冬季剛出鍋的熱湯,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很燙,是因為湯面上有一層油阻礙了湯內熱量散失(水分蒸發);煮熟后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因為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來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就會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同時也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是下雨的前兆;液化氣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氣體液化再裝入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由液態變為氣態,進入灶中燃燒;這些都與熱現象中的舞臺變化有關。腌菜往往要半月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的離子運動越快的緣故;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見里面呈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內,所以刮去一層,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這些都是熱學中的分子熱運動在起作用。
人類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陽光,夜間需要燈光,設想宇宙無光,整個世界將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將無法生存,由此可見光的重要性。如: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是因為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電的應用:如夜間走路用的手電,它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煮飯用電飯煲、電炒鍋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生活中的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伏,而家庭電路中電壓是220伏,遠遠高于安全電壓,因此照明用電如使用不當,將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安全。但假設沒有電,電動機將不能轉動,電力機車不能行駛,電器都不能工作,人類社會將會倒退。因此,電是人類的好伙伴,只要我們嚴格遵循安全用電原則,我們就可以馴服它,利用它為人類服務,同時我們也要節約安全地用電。
總之,物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聯系得相當緊密,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只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勤思考,多觀察,善于創新,從物理走向生活,你就會發現:物理就是身邊一門有趣的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