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會芳
(商丘市第三幼兒園,河南 商丘 476100)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綱要》總的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因而,幼兒園教學不只能局限于統一教材的選擇和利用,應充分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從本地實際出發,讓孩子在學習統一課程的同時,學習園本課程,領略本地域多元文化風情,豐富幼兒生活,擴大幼兒視野,培養孩子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使孩子健康發展。
商丘是歷史文化名城,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商丘市第三幼兒園就坐落在這座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古城中,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為我們的幼兒園教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如:在進行《美麗的古城我的家》的主題活動時,我們設計了《走進古城》、《拜訪火祖》和《三商起源》的小主題,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我們帶領幼兒仰望高大威武的古城門;游玩熱鬧的南湖;登臨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臺閼伯臺;參觀宋末清初才子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漫步古樸、典雅的穆氏四合院;憑吊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等等。瀏覽華商廣場,讓孩子了解商丘、商姓、商業的起源及貨幣的發展。我們還利用圖片、錄像資料讓幼兒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如范仲淹讀書的應天書院;刻有顏真卿書法神品的八關齋等,然后讓幼兒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觀景及自己的感受。把商丘的名勝編成兒歌,鼓勵幼兒用商丘景觀做素材進行美術創作等等。這些使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鄉悠久的歷史,為古城的燦爛文化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了孩子長大后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商丘曾出現過帝王將相,也曾孕育出許多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巾幗英雄,我們把這些名人作為鮮活的教材,滲透到大、中、小班的教學活動中,讓幼兒了解家鄉人民為商丘、為祖國做出的杰出貢獻。
在以“家鄉的人民”為主題的活動中,我們向孩子介紹文學才子侯方域,大唐忠烈張巡,勤學執政的范仲淹,愛政愛民的沈鯉,華商始祖王亥,向幼兒講述《侯方域吃書》、《鬧龍街的故事》、《張巡護河》的故事,讓幼兒從故事里的人物受到感染、熏陶、啟發,感受商丘人民的聰明、好學、勤勞、勇敢、愛國的優良品質,從而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人民的情感,培養了他們的良好品質。
課程改革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復興和弘揚的過程。被稱為教育文化大師的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務就是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價值,并培養能創造文化價值的人格。這就啟發我們要有一種全新的精神教育觀,在教學活動中,把感受本土文化作為教育目標之一,引導幼兒認識本民族特質的東西,精神力量的構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培養幼兒的反思能力和民族意識,感受本土的民族風情,不朽的民族精神,使教育成為真正的靈魂塑造。
商丘為炎黃文化的發源地,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歌謠,優美動聽的戲曲劇種,精巧別致的民間工藝等等。我們從這些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挑選最精華的部分,融入于我們的幼兒園課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教育。如把民間游戲《城門城門幾丈高》、《藏麻虎》、《指星星》等作為課后游戲,幼兒百玩不厭;讓民間頂針歌謠《北門樓》、《篩麥糠》等走進幼兒園,融入語言教學讓孩子們念唱,孩子們極易接受,興趣盎然;把民間故事等作為附加內容,每月一個故事制定在教學進度表中,讓幼兒講述。結合教學活動給幼兒介紹民間風俗,如過年貼門畫、正月十五趕廟會等;在音樂欣賞中,請專業演員現場演唱,感受旋律的優美;在美術活動中,向幼兒介紹民間工藝:虎頭靴、布老虎、泥人、琉璃嘣嘣、糖畫等,并找來樣品讓幼兒欣賞,感受家鄉人民的心靈手巧,激發幼兒對美的向往和創作欲望。提供材料讓幼兒和教師一起嘗試捏泥人、畫虎頭圖案,讓幼兒體驗創作的快樂。
幼兒園只是有限的教育環境,地方文化單靠口授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讓孩子置身于相應的環境中,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才能收獲。兩年一度的華商文化節、一年一度的火神臺廟會,這些都成了我們教育幼兒的良好契機。我們帶幼兒置身其中,讓幼兒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欣賞商丘人民的智慧創造,領略豫東民族風情,感受商丘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商丘的巨大變化,讓孩子們由衷地發出了“商丘真好”的感慨。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畫》中這樣寫到:“我們幼小時所受的影響,哪怕極小極小,小到無法察覺出來,但對日后都有極大深遠作用。”我園巧用本土文化,給幼兒以積極地影響和無形的熏陶,創編了園本教材小、中、大三冊及教參,豐富了教學活動,使幼兒的生活變得多彩多姿,使《綱要》精神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