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多布杰
(中共山南市委黨校,西藏 山南 856000)
應急管理是應對于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隨后發生3次7.0級以上強余震;25日17時17分西藏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26日1時42分西藏聶拉木縣發生5.3級地震。上述地震共波及我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和阿里地區19個縣(區),災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地震發生后,自治區黨委、政府快速反應、迅即行動,陳全國書記第一時間召開緊急會議、作出安排部署,建立高效統一指揮體系,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公安民警以及專業搶險救援隊伍沖鋒在前,災區廣大干部群眾奮起自救,社會各界積極支援,全力搶救生命,及時救治傷員,妥善安置群眾,日喀則市委、市政府扎實推進災后重建工作,抗震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1.突發事件應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從4.25地震事件中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有效指揮,日喀則市委、市政府沉著應對,有條不紊,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災當中,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有效有力救災體系,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地震災區的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2.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充分。地震發生后,自治區黨委、政府,日喀則市委、市政府能夠迅速調動各方面資源力量,救援人員、救援設備能夠迅速抵達災區,救援物資能夠第一時間送達災區,說明日喀則市在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隊伍裝備的建設上,在應急保障能力建設上下了大功夫。
3.應急預案準備充分。據調查了解,西藏自治區上從自治區黨委、政府、下到鄉村基層,都制定了完善詳細的應急預案,預案中對應對措施,領導小組,行動力量等內容都作了詳細要求,這說明了西藏范圍內,從上到下的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模式已經入腦入心。
4.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群眾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最需要的是及時獲取政府發布的權威信息,同時準確迅速發布權威信息也是安定民心,保障社會穩定,保持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的有力措施。日喀則市委、市政府準確及時發布災區第一手信息,給予災區人民信心,也向關心災區災情的社會各界人士展示了救援力量。
5.災后重建工作扎實有力。救災結束后,日喀則市委、市政府馬上投入到災后重建的工作當中。專門成立了災后重建領導小組,并從縣區、市直單位抽調骨干力量籌備組建了災后重建辦公室,重建工作以城鄉住房重建、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基礎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為重點,理清思路、創新模式、穩步實施,推動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加快建設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城鄉更協調、社會更和諧的幸福美麗新家園,確保實現“兩年基本完成、三年整體跨越、五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標。
由于西藏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受知識和眼界限制,對地震的認知基本處于零水平,預防危機意識薄弱。
高海拔、缺氧、寒冷、凍土層等這些西藏特殊的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救援設備的使用,救援物資的發放與選擇,同時西藏地理面積廣闊,地形復雜,縣區之間、市與縣之間距離較遠,使得救援時間與救援時效受到限制。
受地震等突發事件造成的心里和生理影響在短時間內無法祛除,外在的物質條件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但是心理上受到的創傷和留下的陰影卻需要很長時間、甚至是專業的心理學專家給以幫助,才能撫平心中的傷痕。但是西藏目前來說,專業的心理學專家短缺,還沒有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和輔導隊伍力量。
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要站在維護穩定、服務大局的高度,更加重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利用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等大型活動為活動載體,結合5·12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紀念日,通過觀看地震科普圖片、錄像,聽講座,參觀模型實物和地震儀器設備,在模擬地震場地親身體驗等生動、直觀的方式讓群眾了解掌握地震科普知識和防震減災技能與方法。
在學校、商場、廣場、繁華商業街等人員聚集的地方,要進行經常性的實戰演練,同時在各縣區設立應急避難場所,從演練抓起,從演練做起,切實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
災后心理干預并非一般的心理輔導,需要專門的培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在這方面可能收效甚微,甚至盲目熱情的災針對后心理救援可能產生副作用,因此專業的心里咨詢隊伍建設必不可少。在日常工作中,西藏各級黨委、政府要注重建立專心理咨詢志愿者隊伍,針對不同的群體比如說兒童(包括孤兒)青少年、孤老和孤殘人員,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心理輔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