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文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國土資源局,寧夏 吳忠 751100)
土地規劃工作是按照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需要,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對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長期安排。土地利用規劃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據,也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開發效率,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管控依據。(1)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優化農用地用地結構和布局;(2)土地后備資源得以適度開發,防止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發生;(3)促進土地開發和復墾工作開展,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有計劃地合理利用。土地規劃管理工作的本質是為了可持續發展,它使我們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不僅僅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更多的是謀劃長遠的發展。
目前,土地規劃的編制管理工作多數仍采用傳統方法,即:通過借鑒之前的規劃方法和經驗來綜合判斷、制定土地規劃標準。而隨著土地規劃與管理難度不斷增加,必須通過科學的分析、精確的數據計算、詳細的方案對比來制定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土地規劃。現代社會的土地規劃也再不是以前單憑經驗就能完成的。而我國土地規劃部門和相關單位對于土地、經濟、社會、環境等相關問題缺乏系統、深刻的認識,對于土地規劃與管理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出現土地規劃的時間長、編制滯后、效率低、靈活性差、誤差多等一系列問題,土地規劃脫離現實社會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
土地整體規劃是一項長期的動態戰略計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般都是中長期規劃。在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土地本身及其周圍的環境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要想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規劃必須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但目前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用的模式為五級規劃,實行規劃指標由上而下層層分解下達的模式,從宏觀管理來看,確實有效控制了建設用地總量,確保耕地保有量,實現了保護基本農田的目標,達到了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平衡。但從地方經濟發展來看,這種規劃管理方式欠缺科學性和合理性。層層分配指標并不能及時、客觀準確反映市場的需求,指標分配不能充分考慮到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不能充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而目前我國的土地規劃及相關工作過程中,管理者缺乏“動態”管理意識,不能及時對土地總體規劃方案做出適時調整,導致原有的土地規劃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偏離土地及周圍的實際發展狀況,使整個土地規劃過程缺乏動態性。
我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土地規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偏離了預期,兩者存在著制約,產生了不吻合的結果,為充分發揮土地的宏觀調控作用,優化用地結構,保障地方經濟發展,核實和解決土地規劃與現行產業用地布局的沖突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進行規劃修編及調整,削弱了土地規劃的嚴肅性且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嚴重背離了土地利用規劃對土地資源保護的初衷。
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規劃體制,有針對性地指導土地規劃事宜,避免形式主義現象產生,最終設計出迎合社會經濟協調性、快速性發展訴求,并且又足夠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方案。所以說,作為政府部門需要在健全土地規劃體制的前提下,創建科學有效地土地規劃編制機制,力求憑借足夠高端先進的技術,如采用信息化手段來對規劃實施進行動態管控,處理好土地規劃的公示事務。讓公眾充分了解土地的規劃用途,有效實現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建立專家庫,廣泛聽取各方代表的建議,對大規模土地開發項目和影響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權益的項目實行聽證會制度,增強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做到規劃編制政府主導、公眾參與,提高規劃成果的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編制土地規劃工作期間,作為政府部門需及時處于客觀層面,并且憑借發展的眼光來進行土地規劃方法改進拓展,歸根結底,就是在融入定性和定量分析技巧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區域土地資源優化使用和開發細節等,予以全面性和動態化地監測認證。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必須在土地規劃期間沿用全面綜合的分析方式,做到令各地區土地資源得到科學規劃和建設之后,實現它們最大程度地開發使用目標。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對規劃調整、規劃成果實施動態管理,實現規劃信息化管理。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調整制度。通過對土地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在調查收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交通、水務、園林等專項規劃及國土部門相關規劃資料,將各類規劃成果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進行銜接的基礎上,明確城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和發展方向。合理安排各業用地,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對基本農田布局、建設用地布局核實并與相關部門對接。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充分征求多方意見,完善細化規劃成果,確保規劃落實項目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保障規劃成果切實可行。
建立并完善規劃修改和調整管理制度,嚴格規范修改和調整規劃的程序,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須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未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國家、省、自治區批準建設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民生項目和礦山、軍事設施等重大項目,確需修改規劃的,要依法修改規劃,調整用地規模與布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據,規劃一經批準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門或個人使用土地必須遵照規劃實施,不得隨意更改。各行業、部門與土地利用相關的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必須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要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動態巡查、群眾舉報等手段,加大規劃的土地監督執法力度,尤其是加強對違反規劃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大量占用耕地、損壞永久基本農田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檢查,嚴肅處理違法違規用地行為。突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區域發展中的指導作用,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制度。加大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健全信息公開查詢、信息發布制度,構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多渠道、多層次的監督機制。
總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不僅可以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且是實現人類現代社會進程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當下,我們要認清土地規劃及管理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問題,認真的分析這些問題,同時,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融入到土地規劃的過程中,切實、有效的解決土地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土地規劃的整體水平。通過以上的問題分析,希望可以為當下的土地規劃提高相應的參考,以此來促進我國土地規劃過程向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