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風
(膠州市膠萊鎮人民政府,山東 膠州 266315)
近年來快速的城鎮化步伐,全球性周期經濟衰減等現實問題不斷出現,使城鄉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僅依靠城市就業增加已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本文探討了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創新模式,通過對農村電商發展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妥善安置。
中國傳統生產方式下主要依靠人工耕種進行生產,以往單純依靠人工耕種的方式生產效率低,近年來,現代化農業規模化發展,各種高新農業技術廣泛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機械化程度高,依靠農業現代化可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未來機械化備將大量取代人工勞動。
高機械化生產使勞動力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對勞動力的數量要求不斷減少,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生產中剝離出來,現代農業發展將產生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流轉及承包經營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行與國有土地同價同權[1]。我國農民可根據社會需求做其他工作,農民開始轉變為農村土地經營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超高速的城鎮化發展中如何保障新市民的權利,都需在城鎮化過程中妥善處理農村勞動力安置問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向,初期提出了城鎮化發展目標,躍進式的城鎮化只能提高數字的增長速度,如何保障城鎮化形成的新市民權益,是城鎮化發展中必須解決面對的問題。
2010年,全球經濟開始復蘇,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增加,出現了轉移人口大幅增加的局面。2012年后,城鎮化發展中產生大量勞動力需安置,農村轉移人口數量呈現下滑趨勢。目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方式是進程務工,此方式伴隨著諸多問題的產生。
大批的農民進城務工,造成了與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間的矛盾,大量農民工在社會保障方面嚴重缺失,為城市的治安管理埋下了潛在的隱患,增加了城市環境管理難度。目前進程務工的農民工大多年齡在20-50歲,減弱了子女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化功能。增加了孩子產生心理與行為偏差的概率,與社會的進步發展背道而馳。
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很多農民因生活習慣及傳統文化等制約影響,其城鎮化為被動卷入。亟需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根據農村剩余勞動力特點,讓城鎮化中形成的城鄉流動人口能走出去,回得來。減輕城市的負擔,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電商逐漸成為一條提升農村產業結構,吸引人才,針對性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
隨著中國農村電商的發展,有效的解決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問題。基于不同空間與產業布局等差異,農村電商發展模式選擇影響了對勞動力的吸納水平,典型樣本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產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直接就業效果明顯。中東部地區基礎設施較落后,信息相對閉塞,不利于與外界交流,此部分地區產業多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村電商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特產的銷售。農村電商的發展滿足人們對特色產品的需求,提高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此類電商主要帶動上游產業及剩余勞動力就業[2]。
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具有積極的作用,農村電商發展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具有多層次等特點,留守婦女因肩負照顧老人孩子的責任,可承擔電商的客服與倉管人員,此類崗位對就業者時間要求較機動,對已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的具備完全勞動能力的剩余勞動力,農村電商上游產業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操作技能較差的勞動力可從事物流包裝等工作,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員可作電商技術及基本維護工作。對農村不同層次的剩余勞動力,農村電商發展都可為其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
農村電商發展面臨一些瓶頸問題,阻礙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安置的問題。電商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交通與網絡建設,但一些偏遠地區道路未得到及時修繕,導致出現產品滯銷的困境。處于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經濟基礎較薄弱,農村電商發展較緩慢,此部分地區電商發展應以政府引導為主,推動農村電商健康持續發展。
根據農村特色選擇適合的電商模式非常重要,農村電商必須選擇適合的電商模式進行經營,才能發揮解決農村富于勞動力安置的作用。目前我國電商經營主要是依托地區周邊成熟產業群建立電商組團,及電商委托生產的模式,針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可開發聯系一些外部條件,尋找可組合的商機。針對有特色產出的地區,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多元化包裝,讓本地特色能在互聯網渠道產生一定的知名度,更好的承接富余勞動力。
要更好的承載富于勞動力,必須發展多元化的農村經濟格局。電商模式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但如盲目扎堆發展必然破壞農村電商運營的健康環境,電商本身優勢會被打破。可引導農民向多方面發展自身能力,如可積極開發制作手工藝品,為電商提供更多的產品支持與發展空間。
結語:電商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釋放,帶動了周邊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電商對農產品銷售及農村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良性回歸,因此,電商對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不同地區自然文化環境各有差異,對電商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各地政府應利用自身優勢解決農村電商發展中的問題。推動農村電商健康持續發展,更好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就業安安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