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崢
(徐州文化館,江蘇 徐州 221000)
群眾合唱在新中國成立后保持了高速發展狀態,而今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改善,群眾合唱步入了又一個發展高峰。然而當前很多群眾演唱者對于合唱的藝術性理解并不深刻,演唱方式與演唱表達偏離了合唱發展方向。
合唱藝術主要是通過不同演唱者的聲音共性作用而完成藝術創造,不同聲部的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手段及多種處理方式共同實現聲樂演唱,聲音能否保持高度統一與協調會直接影響到合唱藝術效果表達,同時也會影響到演唱者的情感抒發與聽眾的情感熏陶[1]。合唱藝術通過合唱者的共同演唱完成情感表達目標,帶動聽眾的情緒,其主要藝術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演唱者聲音特征多樣性。群眾合唱的參與者在聲音特點方面具有廣泛性,男女老少的聲音特征差異性明顯,而合唱藝術必須要將演唱者聲音進行全面整合。
合唱參與者藝術表現力存在差異性。群眾合唱參與者的合唱水平及藝術表現力存在差異性,很多群眾合唱者并未接受過專業培訓,這也對合唱訓練及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藝術表現力較強。合唱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同力度的音樂作品均可以通過合唱進行表達,而群眾合唱的參與者數量眾多,可以在作品演唱表面體現出更強的表現力與張力。
合唱藝術的群眾參與性很強,它既能夠推動和諧群眾氛圍的形成,也能夠有效實現群眾審美意識及綜合素養提高,完成精神文明建設等目標。
合唱藝術通常會涉及到多個聲部演唱,不同演唱者需要根據個人聲音特點完成整體配合與協調,良好的藝術發展及科學訓練能夠使群眾合唱步入正確發展軌道,參與者能夠對合唱整體性與紀律性形成清晰認識,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將得到明顯提升,群眾參與者的關系也將變得更加和諧。
群眾合唱活動的藝術性轉型能夠為群眾們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更多的群眾積極參與到有利于個人健康、有利于文化積淀和有利于精神文明的活動之中,所有參與者的審美能力與文化品位都將因此而得到明顯提升,群眾合唱將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
合唱藝術對參與者訓練活動的科學性及整體性保持了較高要求,藝術性轉型能夠促使所有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保持較高的總體性,同時也能夠促使演唱者用更加飽滿和真摯的情感完成藝術表達。這能夠促使廣大群眾對不良生活習慣的轉變保持更加清晰認識,最終成為優秀的社會公民。
當前很多群眾合唱團體均處于自由發展狀態,參與者的藝術素養及合唱專業性相對較低,藝術性轉型目標及需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合唱指揮是整個合唱團隊的靈魂與核心,而群眾合唱團體中指揮的作用更加凸顯,但是當前很多指揮僅僅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并未能夠真正了解和把握聲音訓練、作品處理等藝術細節,這也影響到合唱團隊的藝術性轉型[3]。因此文化部門應該定期組織合唱指揮接受專業培訓,安排專業指揮老師對他們進行指導,進而為群眾合唱團體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很多群眾合唱參與者主要是出于自身興趣及發展需求,在一些集體表演和合唱比賽中,每一名參與者都希望能夠展現更強的表現力,而他們經常會錯誤地認為“聲音洪亮”、“表情激昂”就是優秀地合唱表現,這就導致合唱者的聲樂表達過于單調,合唱作品喪失了演唱美感。因此合唱參與者訓練必須要保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確保演唱者與聽眾都能夠感受合唱的熏陶與影響。
合唱作品的選取會直接影響到合唱藝術表達效果,而群眾合唱通常存在專業性不足等問題,我們要積極推動合唱作品的選擇改進,選擇更多適合群眾演唱者實際情況的作品,同時確保演唱者能夠更好地參與到作品演唱之中,同時要盡量選擇藝術性更強的作品,全面提升演唱者的藝術修養與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