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歌翼
(香港教育大學)
器樂演奏作為一項音樂技能,在內地《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與香港《藝術教育重點學習領域—音樂課程指導(小學至初中)》中均有列項。然而,因為不同的限制因素,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器樂演奏(尤其民樂演奏)仍只停留在課程標準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和音樂素養與技能,中國民族傳統器樂十分有必要被帶入小學音樂課堂。本文基于內地與香港三所小學實際教學情況,通過對三位音樂教師的采訪來分析其教學層面的限制因素異同,并探討了可能的改進措施。
市重點公立小學,在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上十分優秀,除日常音樂課程教學外也設有校藝術團。九十年代初開始器樂演奏教學,是該市第一所設立管弦樂團和民樂團也是將兩個樂團維持時間最久的小學(近二十年)。
1.政府與政策支持
雖然Y小學的音樂教學活動情況相比其他學校已經相當出色,民樂教學依然沒有被包含進常規音樂課教學中。經濟因素在該校不作主要考慮,外環境更被看重。如何為學生提供演出、比賽與訓練的平臺,保障教學和練習活動的持續性,學校在這些方面十分需要政府的支持與政策的幫助。
2.教師培訓系統與課時安排
多年來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以聲樂或鋼琴為主專業,無法教授民樂演奏。近幾年,一些以二胡、古箏或琵琶等樂器為專業的學生加入小學師資隊伍,但這類教師仍是少數。同時,目前小學音樂課時安排不足以全面覆蓋唱歌、音樂欣賞及器樂教學。另外,因器樂教學需要大量演奏技巧練習,若將其加入常規課,器樂教學勢必會占據大量課時,從而將多目的的音樂學習變成單一目的,而這并不是小學音樂教育的初衷。
3.班級人數
作為公立小學,Y小學班級人數通常在40到50人。對教師來說,進行如此規模的器樂教學幾乎是不可操作的。教師與學生都需要更專注,一些個別指導也是必要的。但在正常班級內,一對五十的模式無疑不能實現民族器樂教學。
4.課程題材
目前適合小學生演奏的中國傳統樂曲較少。尤其與西洋樂相比,民樂少有適合孩子學習的短小、有音樂吸引力的作品。
縣屬公立小學,音樂教師三名。每年每位學生受政府教育資助約500元。學校設有管弦樂團及腰鼓隊,腰鼓隊為該校重點培養的特色社團,代表學校參與縣市的大型活動。
1.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該校來說是主要阻力之一。每年每個學生500元的政府資助分到音樂課上的少之又少,而音樂課款項的大部分又分到了鋼琴、電子琴購買上。雖然腰鼓隊是學校特色社團,代表學校參與縣市的大型活動,但樂器購買仍主要靠學生個人負擔。
2.地域因素
因縣城的規模較小,資源較少,故而對教師來就業的吸引力也較小,師資短缺也是該校民樂器樂教學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市屬公立小學,學校所在區經濟狀況較弱,大部分居民未受高等教育培訓或音樂訓練。
1.經濟因素是該校民樂教學主要限制因素。該校學生的家庭因經濟條件可能無法或不愿支撐音樂學習,比如購買樂器。另外,音樂學習一直被看作是一項“奢侈”的消費,而不是必須的學習內容。同時,學校經費主要用于支持文化課學習,沒有額外經費購買樂器或聘請專業教師。
2.學生對民樂的觀念十分影響民樂器樂學習的開展。大部分學生認為民樂較老套,很多家長也覺得民樂不如西洋樂時髦精致。學校也嘗試過組織一些普及活動,如請專業老師或演奏者來校作講解演奏,但學生們更對欣賞音樂感興趣而非學習演奏。僅僅古箏因聲音好聽且演奏姿態優雅而在學生中接受度相對較高。
3.社會音樂學習氛圍不佳。西洋樂的影響力比民樂更大,鋼琴和小提琴是學生學習器樂的首選。其他西洋樂器也因能對升學有幫助而得到青睞。政府在民樂學習的普及上也并未十分投入。
因各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文化程度與收入,三所學校的主要制約因素略有不同。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如Y小學,更愿意也更有實力開展民樂器樂演奏學習,家長和學生也更有意愿參與,T小學則無論從學校、學生、家長還是社會氛圍方面都存在阻力,L小學的民樂演奏教學得到了學校的重視,但師資配備和資金問題卻對教學開展有制約。
1.師資力量的缺失是三所小學共同面對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教師培訓體制下,師范類院校更注重培養以聲樂或鋼琴為主項的音樂教師,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不會演奏除鋼琴外其他樂器,更不用說進行器樂演奏教學。
2.政府的支持十分被學校看中。本身民樂較西洋樂相比,在內地與香港都受不同程度的輕視。目前內港兩地的學校都希望能夠得到政府更多的幫助與支持,不論是經濟、政策、教材編配還是文化普及與宣傳上。
近年來隨著師范類院校對民樂專業設置的增加,一部分以民樂器樂演奏為專業的教師加入了小學音樂教學隊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音樂教師在專業上的不平衡,對小學民樂教學起到了推動作用。教師入職后也需要繼續學習,政府及學校可考慮組織開展在職教師的能力拓展,在民樂方面進行培訓,以應對基礎教學和普及教育之需。
資金問題作為制約小學民樂器樂教學的重要因素,牽涉到多方面,較難解決。學校可思考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降低教具成本,選擇體積小、成本低、易演奏的樂器進行教學和普及教育。如古箏練指器可被用于體驗古箏演奏,陶笛音色優美、演奏技法較簡單,適合課堂學習。
內地《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音樂課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香港《藝術教育重點學習領域—音樂課程指導(小學至初中)》中也表明學生要從音樂學習中得到愉悅,享受和滿足感。而目前各版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樂曲篇幅小,學習演奏的機會更加少。為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適宜練習,樂曲最好篇幅短小,旋律優美且有鮮明音樂形象。不論從音樂欣賞、知識普及還是器樂演奏來說,適合小學年齡段學生的樂曲作品較為缺乏。內港兩地在教材的編寫和作品的挑選與創作上,民樂都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視。
老話講“學以致用”,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學習也是如此。現在各城市都有自己的音樂類比賽和演出,但關于民樂器樂演奏的相對較少。小學生需要平臺學習,也需要平臺展現學習成果。如果政府與社會機構能在提供演出場所和舉辦相應學習活動與演出上提供一些便利,將會有效促進民樂器樂的學習狀況,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