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霜陽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撫州 344000)
美聲唱法始源于17世紀,由意大利率先創立的一種藝術風格,以其亮麗的音色迅速傳遍世界各地,自傳入我國之后,美聲唱法迅速發展起來,培養出一代代聲樂藝術家。概括而論,聲樂藝術美聲教育重在師生互動,講究師生共同參與,與其說是慣例的因材施教過程,倒不如說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享受聲樂藝術的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一)美聲、傳統唱法混淆。往往一些學習者理解美聲唱法不透徹,與傳統民族唱法概念分界不清,潛在的學習難度在所難免。美聲唱法發聲區重點在混合聲區,也是美聲唱法有別其它傳統唱法關鍵區別之處。美聲往往真假聲串在一起,達到共用的目的,美聲共鳴主要落在胸腔、喉腔與頭腔三處,高音區借助頭腔柔和而委婉的共鳴達到極致,而并非竭力喊出來。
(二)吐字、發音模糊。一些美聲唱法初學者往往吐字模糊、發音不準。而美聲唱法歌唱當中,必須盡量打開喉腔,以保證歌唱者的胸腔氣體流動通暢。而初學者往往事與愿違,尤其對氣息控制掌握不力,要么控制過度,致使吐字發音走形,要知道行腔當中絕非全部打開喉嚨,吐字不清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此,歌唱效果未能達成所愿也是必然的結果。
(三)教學針對性不強。相對傳統聲樂教學而言,內容單一、墨守陳規的西方套路在聲樂教學當中屢見不鮮,很少有探索總結實踐教學的成功案例,因此相對教學質量難有大的提升。尤其初始階段的國內聲樂教學,大都照抄照搬于西方傳統,照搬西方的音樂價值體系取向、設置國內美聲教學內容,通常會對國內民間的傳統音樂視若不見,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一個致命的弱點,某種意義講,已經對國內聲樂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四)技能訓練過于傾重。聲樂傳統教學往往難以改變偏執技能型的教學陳規,因此,忽視理論灌輸教育大有人在,過于傾重技能講授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落實到聲樂教學實踐中,往往受制于教學考評機制的禁錮限制,理論教育已經不是重點,唱好一首歌曲才最為關鍵,致使學生走極端的路線,拼命學唱,而忽視理論的綜合修養。往往就旋律而論節奏,對涉及內在的一些藝術整體觀的東西往往避而不談,致使大學生難以理性認知聲樂美聲藝術,聲樂素養也常常徘徊于低迷的底端。
(五)高水準執教隊伍相應缺乏。相對美聲唱法來說,國內起步已經較晚,目前雖然在我國廣為流傳,但師資隊伍嚴重缺乏的弊端往往使可塑之才與音樂成長失之交臂。不僅如此,美聲教學相關設施建設也是步履艱難,無形導致聲樂人才教育、聲樂人才成長的制約瓶頸。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美聲教學的首要問題在于如何落實美聲教學設施建設,如何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執教隊伍。
(一)強師資,重手夯實美聲教學基礎。目前,處于素質基礎考慮,教學設施不僅要落實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更需真正落到實處,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大國聲樂教育當務之急。通常而論,美聲學習枯燥乏味,點滴進步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短期難見實效,因此在日復一日的辛勤汗水揮灑中,唯有精誠所至,才能金石為開。類似這些都為美聲唱法訓練的基礎所在,必須強調學生反復練習,融會貫通,并在教學實際指導當中,逐漸成熟成長起來。
(二)創模式,傾力打造學生綜合素質。當前,創新高校美聲聲樂教學模式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創新重在教學改革,重在選擇有效途徑展開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在教學模式創新上,執教者必須見解獨到,既要不斷完善公開課的知識普及灌輸,強化集體課的溫故而知新,又要善于啟發來自小組課的獨到見解,精于個別課的促膝談心,與學生重點探討如何學以致用、光彩人生。
(三)重科技,力促現代聲樂學習與時俱進。要創新聲樂執教手段與實際教育方法,不斷發展現代科技應用教學,高校應通過現代科技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同步演繹聲音波形,通過比對分析,具體找出學生各個環節上暴露的不同問題,使課堂效率明顯提升。
(四)優配置,系統強化美聲課程教學實用性。高校聲樂執教者應未雨綢繆,通過積極的努力與嘗試,率先以優化配置的方式打造徹底吻合學生就業的課程體系,并結合實際運作不斷優化配置,促使大學生專業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有利于市場就業。設置課程之前,必須高度重視課程配置與專業方向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唯有認識到位,才能對創新工作更有發現,處置問題才更有見地。
(五)促結合,健全學生理論修養的藝術結構。既然作為視聽類表演藝術,那么要求美聲表演者不僅聲音要優美動聽,而且還必須具備高超的表演技巧與卓爾不凡的舞臺感染力。這就要求演唱者的氣質風度必須全面到位,感情宣泄要充沛,內涵表達要充分。因此,高校要借助科技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強化教學,讓大學生走進作品藝術品鑒當中,如饑似渴不斷汲取藝術的芳華,孜孜不倦成就錦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