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隨著合唱事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優秀合唱指揮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除了在全國各個地區不斷涌現出的各式各樣的合唱團外,很多學校招聘信息中也直接表露出對合唱指揮專業人才的渴求。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基地,理應擔負起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優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合唱指揮專業的教學模式出于各種原因,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的這一需求,很多學生畢業后出現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情況。
合唱指揮它通過指揮多聲部的人聲演唱將人的創造力喚醒,并將創造力充分的表現出來,進行再創造,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演唱作品的能力。
目前合唱指揮專業的教學模式,大多數沿襲的是專業院校或者師范學院的教學模式,以專業小課或集體課為主,傳授合唱指揮專業的技能和理論,但實際上,合唱指揮專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指揮技能之外,它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而這一點,很多院校忽略掉了,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面對一個團體時,不知如何進行組織和管理,也不會設計和策劃活動。以合唱團為依托,重視“團”的建設,以此為載體,在課堂中搭建一個“合唱團”,從課堂的學習和觀摩,到課外的實踐和鍛煉,供學生們相互間學習和練習。
合唱與指揮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專業教師除了熟知這門課基本的教學法、課堂管理、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外,它還需要教師將自己的專業能力延伸到課堂之外,比如帶領合唱團進行舞臺藝術實踐、參加比賽和演出等,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高職合唱與指揮教學內容的構建不僅要著眼于技能的培養和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應著眼于作為一個未來合唱與指揮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并能夠讓學生隨著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而實現自身的專業知識更新。因此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將課堂和社會實踐演出曲目結合起來。從不同的民族、題材、語言、風格等內容出發,諸如國內外經典合唱曲目、當下流行曲目改編的合唱曲、學院老師自己創作的合唱作品、電視劇或電影曲目等等,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曲目選擇,使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習得相關的技能之外,還灌輸了學生對不同國度、不同曲風的了解,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自我探索方向。
教學方式是實現教學內容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好的教學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合唱團為依托,培養合唱指揮人才,旨在通過開設集體課、合唱團排練課、分聲部排練課、專業小課、合唱團演出實踐、舞臺藝術實踐這六種授課情境,加大學生合唱與指揮課的課時量,同時也做到了合唱與指揮兼顧、整體和個人兼顧。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學生在合唱團的業績要進行嚴格的評定,要打破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評分制,建立多層次的評價內容,這不僅有利于考試結果的公正性,也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合唱指揮人才的就業需求,在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同時,不斷排練培育合唱精品節目,研究尋找與社會服務銜接的方法和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如:開發有代表性的校外實訓基地,加強與社會各文藝團體、培訓機構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可實踐的“工廠”,鼓勵、帶領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各類合唱團體,積極投身到為社會服務的實踐中去,使他們在舞臺實踐、專業拓展、服務社會等合唱活動中達到利用相應的合唱指揮知識和技能,完成合唱作品的排練、指揮和演出,并能夠組建和管理一支合唱隊伍,較為順利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作為職業藝術院校的教師應不斷的獲取國家、社會發展的動態訊息,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合唱指揮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行鍛煉。以合唱團為依托,進行合唱與指揮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是在總結前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完善,以此希望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多樣化的學習空間和實踐舞臺,讓學生脫離傳統教學中“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尷尬局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