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是南粵大地上一所重要的藝術高等學府。自2014年期,在音樂表演專業方面,先后實施了以“系團合一”為載體,開展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珠海社會各藝術團體合作共建集教學、培訓、演出與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共建共管共享”實訓基地;打造“專兼互聘共培”的教學團隊;實施“模塊化項目”課程改革和項目化教學;實施演、展、賽、訓融為一體的課程及學業考核與評價改革;開展“商業公益融合”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探索開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在專業建設上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系團合一”為載體,開展“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014年8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倡在我國現階段的職業教育中試行“現代學徒制”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也是所有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但現代學徒制試點目前僅限于國家示范性和骨干院校,以及省示范校參加,大多數院校還未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在這種情況下,我校探尋適應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實際的人才培養新路—試行“現代師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現代師徒制成為我省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普通職業院校的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跟老師學習理論知識,一半時間在工廠做學徒,由師傅言傳身教。而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學生進行音樂表演藝術實踐的“工廠”不是工廠,而是音樂表演團體——歌舞團、樂團、培訓機構或學校。因此,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自2014年起,相繼成立合唱團、民族樂團、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和教師歌舞團,并和珠海市金灣區管弦樂團、珠海市總工會藝術團、珠海市愛樂人培訓有限公司等社會團體、教育培訓機構共建了多個校外實踐實訓平臺。這些藝術團體和校外音樂培訓機構成為音樂舞蹈學院音樂表演專業以“系團合一”為載體,試行“現代師徒制”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的必要的“工廠”和“實驗田”。積極開展“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秉承“實踐即實戰”的教學理念,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實施“師徒制”項目教學方式,形成師徒間的“傳幫帶”學習機制,完成實踐與實戰的“協作互動”。
二、以“系團合一”為載體,與珠海社會藝術團體合作共建集教學、培訓、演出與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共建共管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
1.與珠海市金灣區文化館和金灣區管弦樂團合作,共同建設珠海藝術學院金灣區音樂實訓基地,重點為本專業學習西洋樂器演奏的教師和學生提供訓練、演出的實踐平臺;
2.與珠海市總工會藝術團合作,共同建設珠海藝術學院珠海市音樂實訓基地,重點為本院學習聲樂、器樂(含中西樂器)和鋼琴的學生和教師提供音樂訓練、演出、指導與實踐的平臺與機會;
3.與珠海圓明新園藝術團合作,共建珠海藝術學院圓明新園音樂實訓基地,主要為本專業學生提供綜合性音樂活動的策劃、組織、訓練和演出實踐的平臺和機會;
4.與珠海市愛樂人培訓有限公司共建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愛樂人實訓基地,使其成為本專業學生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實踐的陣地。同時,積極籌劃陸續推出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合唱團、民族樂團、管弦樂團、室內樂團、教師歌舞團與珠海市金灣區管弦樂團、珠海市總工會歌舞團、圓明新園歌舞團等藝術團體聯手打造諸如交響音樂會、交響合唱音樂會,綜合音樂會、大型演唱會、獨奏、獨唱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演出,進一步實現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
三、以“系團合一”為載體,打造“專兼互聘共培”教學團隊
通過外引、內培、專兼結合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兼互聘互培”的強有力的教學團隊。
1.引進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特別注重引進有實踐經驗和實際表演能力的教師充實教師隊伍;
2.依托本院的教師歌舞團、合唱團和合作共建的藝術團體,通過項目帶動,鞏固和強化社會與社會藝術團體的合作關系,保證教師長期堅持舞臺演出實踐,使教師的音樂表演技能得到不斷提高、舞臺實踐經驗得到更多積累,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去;
3.充分運用傳、幫、帶,互派互用和項目合作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學團隊成員素質;
4.聘請社會藝術團體中社會知名度高、動手能力強、音樂表演經驗豐富、熱心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的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日常教學和藝術實踐的指導工作中。
通過以上方法,使專兼職教師隊伍達40-50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專任教師總數的15%以上,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比例達專任教師總數的70%以上),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相對合理,打造出一支高素質專任教師和有經驗的行業專家共同組成的,既能夠站好講臺、又能站穩舞臺,既能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理論講解和訓練、又能在舞臺上和排練場為學生作示范,能夠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和學校各自優勢,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擁有演出專家+骨干教師“校企雙骨干”為中堅,兼職教師+青年教師為后備的“專兼互聘共培”的優秀教師團隊。
四、以系團合一為載體,實施“模塊化項目”課程改革和項目化教學
1.構建四個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學體系和運行機制:即課內與課外結合、基礎實踐與實戰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課程教學與展演賽訓結合。
2.在分析音樂表演專業職業崗位的職責、工作任務、崗位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構建基于音樂表演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技術應用等不同課程模塊,建立項目導向、工學結合、展演賽訓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化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課本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轉變,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際經驗、實操實訓為中心的轉變,以單兵訓練、知識分離向單兵訓練、集體訓練和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相結合,讓學生從職業實際出發,主動地參加到技能學習、團隊合作、音樂的組織和表演實踐的全過程中來,獨立自主地制定計劃并付諸實施,以實踐為支點,使其在師生共同實施的項目工作過程中,去觀察新問題,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體驗新感覺,培養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并使學生積極運用新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的問題。
五、以“系團合一”為載體,開展演、展、賽、訓融一體的課程及學業考核與評價改革
基于音樂表演專業的特殊性,改革傳統的評價體系、評價辦法和標準,將教學和實踐深度融合,將學生平時的訓練、學生參加的演出、技能競賽等都納入相應的課程考核評價中。在“系團合一”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教學理念從重視教師主導向注重學生主體轉變,不斷改革、制定、完善課程及學業考核評價標準。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合唱團、樂團訓練、舞臺表演實踐、社會藝術實踐(含參加各類合唱、器樂、聲樂、鋼琴等比賽)等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從演、展、賽、訓幾方面對學生做出公正、全面、正確的評價。制定一套完整、合理、切實可行的綜合評價體系,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適當的加分鼓勵,對缺勤、曠排練過多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適當扣減實踐分數,從而引導學生從只關注課堂專業技能的學習轉換到重視舞臺實踐應用型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努力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所需的應用型音樂表演人才。
六、以“系團合一”為載體,形成“商業公益融合”良性互動的社會服務體系
珠海地處珠三角,與澳門相連,與香港隔海相望,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加強與澳門、香港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合唱團、民族樂團、室內樂團、管弦樂團、教師歌舞團成為其有力的載體,搭建珠海與澳門之間的文化藝術橋梁。學院專業教師參與到合唱團、樂團的排練、演出活動中,提高團隊的演出質量與水平,加快團隊建設,積累演出曲目,打造高水平的音樂藝術精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
珠海作為濱海旅游城市有民間藝術大巡游、珠海合唱節、金秋藝術節、濱海之聲音樂會、青少兒藝術花會等公共文化活動和珠海沙灘音樂派對、北山世界音樂節、北山國際爵士音樂節等音樂盛事、隨著珠海歌劇院和十字門中央商務區音樂廳的建成,音樂表演專業為珠海的文藝發展、企業文化、社區公益活動等領域培養適用型人才。同時,學院承擔的社會服務工作對區域文化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為自閉癥兒童排練演出一臺臺晚會,每年舉辦具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會,走出校園,走向珠海社區、老年大學、紅十字會、幸福村居義演、商演、巡演或展演,形成“商業公益融合”良性互動的社會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設,為珠海地方經濟建設和音樂文化建設事業服務。
七、探索開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
2014年,我院音樂表演專業被省教育廳批準招生“3+2”五年制大專,2015年初,珠海職教集團成立。音樂表演專業依托珠海職教集團,積極探索開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制定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方案。在實現對接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本校高、中職教育銜接的教學改革實踐。將中專的專業教學和大專的專業教學通盤考慮,避免中專和大專課程的過多重復開設,尤其努力避免內容的過多重復,并依照技巧學習年齡越小,學得越快等藝術規律,在課程安排、學時分配和教學要求上更加貼進中職學生實際,注重中職階段的專業基礎訓練,尤其是對公共課和專業中的聲樂、中西器樂演奏、鋼琴、合唱與指揮等音樂表演專業技巧課程做全新系統的安排。保證中職學生盡早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定位,盡早開始專業技能技巧的培訓與學習。加強對中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既最大限度地保證他們中專畢業能夠擁有盡可能強的工作能力,也為大部分學生順利升入高職階段打好基礎。
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學院合唱團和民族樂團多次獲得廣東省大學生專業比賽一等獎;學院培養的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專業技能大賽獎項。音樂表演專業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很多方面還處在探索實踐中,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糾正改善,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技能、應用型的音樂表演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