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開展“拔蘿卜”的故事教學,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還記得當年剛剛進入幼兒園,整天擔心園長推門聽課。害怕故事背不出,害怕教學環節遺漏了,每天都把教案帶回家。那時的備課,真的像在背課,認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故事背出來,而且一字不漏。但是一上課,一緊張,哎呀,又忘了一段內容,又忘了一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提問。如今我看著一位年輕的90后新教師,雖然比我們當年沉著、淡定,師生互動也更自然,但是背教案的本質沒有變,仍是在為完成書面備課的流程而努力演下去。這樣的課因為老師忘了一句話,一個環節就會變得雜亂起來,然后一旁聽課的園長馬上喊停,重新來。此時的教學現場成了拍攝影片的現場,導演——園長,演員——執教老師,觀眾——孩子,不能出現任何的差錯,否則一切都亂了。孩子是鮮活的個體,有無數無法預知的可能;老師當然不是演員,面對孩子的多種可能,教學過程也是變化著的;園長更不是導演,無權切斷教師與孩子的互動。新教師如何開展集體教學,關鍵是兩個字——“生長”。
“基于經驗”,看似很理論的一句話,其實是做好活動前準備的關鍵。集體教學活動是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梳理和提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會一首歌、一個故事。那么孩子的經驗是什么呢?這是比背故事更重要的一個內容。“拔蘿卜”第二教時,要思考這時候小朋友的經驗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對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出場順序,能初步復述出角色間的對話。那么本次活動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需要什么樣的提升呢?我的梳理如下:
(1)用游戲的形式來表現故事情節;
(2)突出對故事角色語音、動作的表演。
有了這些經驗的梳理,老師在教學中就有底了。
孩子的學習是生活化、游戲化的,這不是一句口號,要切切實實在教育中體現。年輕教師的備課往往詳實到每一個字,但如果細看這些字,其實幾乎都是關于師生對話。如:故事里的角色是怎么對話的?老爺爺是怎么拔蘿卜的?是怎么叫奶奶的?就這些問題而言,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是以老師為主體的備課方式。孩子如何來學,其實才是我們備課的關鍵。表演游戲應該是這個故事第二教時最好的一種形式。青年教師往往會想到游戲和開放形式,但又怕常規亂,所以游戲往往放在最后,也就是學會了游戲的方式,我們來游戲。就像上“拔蘿卜”的這位新老師,先學會了角色對話,再來扮演角色,落入了為了游戲而游戲的怪圈。所以我們會看到前半部分學說對話時孩子很不樂意,結尾游戲又亂作一團,為什么?因為沒有真正利用好游戲的手段,游戲沒有成為教學的推動力,只是一種形式。我的建議是:通過圖片幫助孩子回憶角色出場順序,然后請配班老師扮演大蘿卜,接下來的游戲則為活動搭建一個大支架,請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有聲音,有動作,而且要提取于孩子的經驗,他們想扮演誰,就要在角色出場的時候表演好(必須是一種認真投入的態度,游戲情節的真實化)。
對于青年教師,備課的過程同樣需要考慮常規,每一次活動中都有規則,而且這個規則是不斷生成和鞏固的。規則的形成是日常滲透的一件事,但也應該是每個活動都應該思考的。特別是集體教學活動,一個小小的學具使用不當,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混亂,讓活動無法開展下去,所以備課的過程也是常規生長的思考過程。如活動中,老師讓小朋友分角色,角色牌是從黑板上取下的,給一隊5個小朋友中心第一個。這樣孩子的角色意識就淡薄了,而且手拿卡片也拔不了蘿卜,所以也引起了一些小麻煩。而且也因為站位的問題,小朋友人數太多,拔蘿卜的時候小椅子也擠在跟前,很不方便。其實思考常規的過程,也是在反思教育方式合理性的一個方面。
喜歡與不喜歡,這種態度對教學的影響是最大的,特別是90后的年輕人,個性分明,喜歡的事情會投入100%的精力。但是我們要知道,作為教育人,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教育的價值,而要為孩子的發展負責,孩子的需要才是關鍵。所以青年教師要把所有園本課程中的內容都變成心頭之愛,研究它們,自然也就會上好它們。
青年教師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有很多新的想法,但是因為經驗的不足,愿景往往會被現實無情地打敗,所以很多青年教師開始妥協、轉變、適應。對于教師成長而言,適應是必須的,這也是慢慢積累自身教學經驗的一個過程。但是適應不是將就,不是因為害怕,因為失去信心就不去做。新老師在和我談教學活動的時候,多次說到怕亂、求穩,所以將原先的很多教學設計理念擱置了,將活動簡化到教師提問——幼兒回答這樣的刻板模式。在我和新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反復強調,不要忘記當年入職的初心——基于兒童。
因為經驗的缺乏,所以新教師組織集體教學活動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鉆研精神。對教材的研究、對孩子的研究、對教具的研究、對學具的研究,方方面面都需要時間去準備和思考。所以耐得住寂寞,有強大的耐心,是做好一名幼兒教師非常重要的品質。
(1)對孩子的觀察。
日常觀察是青年教師了解孩子最好的一種方式。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發現孩子的能力水平、差異和興趣點。這些觀察結果就是教師經驗的積累,就是對孩子認識的積累。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打開教材,取舍教學內容,取舍教學方法,用最適宜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2)對教師的觀察。
向骨干教師學習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通道。學習的過程不單單是請教,靜靜地觀察骨干教師的日常教學細節,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好方法。日常教學活動方式和公開評優展示活動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日常教學活動更加注重孩子已有經驗,就是對班級孩子能力的了解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所以在材料操作、提問回應、環節銜接等方面,老師們會有各自特有的有效方式。而這些小細節,恰恰是年輕教師開展好一次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對骨干教師的觀察中,不妨記錄下她們這些輕松自如的小竅門,并且一一進行實踐。
開展好教學活動,教材分析是關鍵。在教材分析時,我們要蹲下身,將自己變成班上的孩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梳理重難點,尋求適宜幼兒的方式方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每一位老師開展活動的參考,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妨打開《指南》閱讀一下,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此外,可以向同軌的老教師請教,聽聽他們對教材的解讀,又會有新的思路拓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如果教師對教育元素沒有掌握好,對教材一知半解,無法給孩子最強有力的能力支持,那么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所獲就會低很多。所以我們鼓勵老師,可以操作的活動,必須自己先去探索一遍;可以表現的活動,必須自己先去表演一遍;努力去思考如何讓教材活起來,樂起來。
(1)熟記目標。
活動目標必須熟記心中,這樣教學活動才會有重點和難點。就活動而言,沒有重難點,那么活動就沒有挑戰,教育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重難點太多,那么活動就缺乏吸引力,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要努力定位活動目標,并且心中裝著目標去實施教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效的、有趣的。
(2)清楚底線。
對于教學活動,我們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可能這個結果是過程中的很多小點,孩子實現了,完成了,那就可以了。如“拔蘿卜”這個教學活動,孩子在活動中,能夠跟隨老師邊講故事邊做點動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一句話都會說。所以我們老師心中要清楚活動的底線是什么,也就是孩子最低能夠達到的水平是什么,這樣的話,老師就不會為了一個過高的目標和結果糾結,機械地反復教授知識,最終限制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
對于青年教師,每次活動后的反思尤為重要。可以反思活動中的收獲,也可以反思活動中的不足。可以從流程設置的合理性分析,也可以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分析。無論是哪一個點,關鍵是真反思,而不是將活動過程像流水賬一樣記錄下來。思是重點,需要青年教師將實踐過程和自身的兒童觀做一個對比,這樣的思才能真正重塑兒童觀,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像在“拔蘿卜”中,老師要思考如何實現表演游戲的價值。那么教師要分析:為什么孩子不會表演,存在哪些問題,是角色意識不夠?是對故事不夠熟練?是不懂角色順序?還是場地限制了表演?分析完以后,還要思考對策,并可在表演區中再進行新的嘗試。
年輕教師的成長是漫長的,而漫長的成長過程,需要老師不斷思考、不斷努力,拋棄形式主義的表演性教學模式,將教學活動變成師生共同生長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