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倡導者朱永新說過,“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應該讓所有與教育發生關系的人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園新教師不能算是教育生活中的“新人”,只是角色由學生變成了教師。他們帶著各自不同的教育生活經驗、觀點和能力走上幼兒園教師崗位。由此開展的新教師培訓則是借助專業的力量引領他們構建一種嶄新的教育生活,使他們成為有信念、有能力、有幸福感而又不失個性的自己。
傳統的教師培訓注重實操技術的強化,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培訓管理上也強調統一性、規范性。人本化的教師培訓則更關注被培訓者的個性需求,培訓方式、培訓內容更靈活和多元,在培訓管理中少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嚴肅感,多一些不斷生成的研究味。
案例:A老師是入職僅半年的新教師,師范期間成績優異的她一開始就被大家寄予厚望。而A老師的自我感覺卻并不好,幾個月下來,愈發心事重重,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我每天都很忙,卻不知道在忙什么。”究竟問題出在哪兒呢?我們通過教學現場觀摩、個別交流對話、周邊人員訪談,了解到其中的癥結。作為一名新教師,A老師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卻發現自己陷入班級瑣事中無法脫身。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日生活流程,快速應對臨時出現的個別教育、生活護理等問題,感覺疲累、困頓。表面上看A老師工作忙碌辛苦,其實卻是低效而缺乏幸福感的。究其原因是年輕教師將幼兒園工作簡單地程序化,不斷重復、簡單應付讓他們降低了感知教育問題的敏感度,缺失了實踐反思的理性自覺,最終被教育生活中的細碎事實埋沒,愈發困惑。
可以說,A老師的情況在新教師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幫助他們走出困惑,僅靠傳統的理論學習、教學競賽等培訓方式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喚醒他們的教育反思意識,通過自覺的自我審視、自我修正,提升專業性和工作幸福感。
行動:我們嘗試以全新的方式開展新教師培訓,幫助與A老師有相同需求的新教師走出困惑。
第一步,組織工作三年以內的新教師開展一次特殊的沙龍活動——“吐槽大會”。這樣的交流方式顯然很適合這些90后的年輕教師,他們或以自黑的方式吐槽自己在工作中的尷尬際遇,或以說笑話的形式談談“你所不知道的幼師故事”。笑聲、掌聲過后,主持人拋出問題:“你愿意繼續接受這些槽點嗎?有沒有可能改變它?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高手?”
第二步,邀請新教師推選的班級管理中的“高手教師”開設經驗分享會,新教師提問,老教師回答。問的是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答的也是富有創意、接地氣的妙招。例如,問:遇到調皮搗蛋的孩子管不住怎么辦?答:為什么要“管住”他?不妨“關注”他。用平和的態度獲取信任,找到符合他興趣愛好的學習方式和游戲內容,讓他忙于“玩中學”而不是“無事生非”。
第三步,要求新教師選擇一日生活組織中的某一個“槽點”,在自我實踐的基礎上寫下教育反思,分享交流。新教師們嘗試“回頭看”自己,嘗試基于幼兒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超越和創新,而寫作則幫助他們從生活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事物并加以深化理解,進而成為教育生活中的有效經驗和專業能力。
以上三步走的新教師培訓活動,組織形式看似松散,卻因為契合新教師的實際需求而將眾人的目光聚焦起來;培訓內容預設成分相對較少,卻在培訓現場的積極互動中生成了有價值的教育問題。在此過程中,新教師們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充滿研究氛圍的培訓變得有趣而有效。
傳統的教師培訓中,培訓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在人員、分工上是相對區分的。培訓的組織者主導整個培訓的設計、實施全過程,而參與者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影響。人本化的教師培訓重視被培訓者的主體地位,將教師參與培訓的主動性作為培訓效果的主要考量標準,讓培訓更具實效性、生長性。
案例:學習故事是一套來自新西蘭的兒童學習評價體系,我園將其列為新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試圖通過這項專題培訓有效提升新教師對兒童行為觀察的能力。培訓之初,我們邀請相關專家來園授課,以講座的形式開展培訓。半天的講座過后,新教師們的學習反饋并不盡如人意。“學習故事”不僅沒能成為新教師日常教研的話題,反而產生了一些負面的聲音:“是不是我們又要寫新的案頭材料?作業又變多了?”“這個‘學習故事’是舶來品,適不適合我們這里啊?”“實話實說,我沒完全聽懂,感覺和以前的游戲觀察記錄差不多啊。”顯然,由于培訓組織工作沒能體現人本性特征,本次培訓開局不利。被動參與的新教師們對專題培訓缺乏整體認識,突然出現的新理論讓這些年輕教師措手不及,進而顯現出倦怠和排斥的心理。
可見,為新教師提供的培訓既要以新教師為本,更要讓新教師走到前臺來“做主”。培訓前,要讓每一位教師明晰本次培訓的整體概況,包括目的、要求、具體實施步驟、后續任務等,產生共識。培訓中積極轉變形式,由“聽專家說”“聽領導說”變為“聽大家說”。讓新教師在培訓中由被動轉為主動,產生共鳴,提高自我效能感。
行動:“學習故事”力求建構的是兒童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的形象,我們不妨也給予新教師同樣的信任和期許,讓他們從問題入手,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更自主地開展培訓學習。
首先,改變“起步方式”。園內購買“學習故事譯叢”系列書籍,教師QQ群分享相關文章,鼓勵新教師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起來,行動起來,有問題大膽提出來。
其次,更新互動方式。我們組建學習故事QQ群,鼓勵新教師們互相拋接問題。例如,問:“學習故事與以往的個案觀察記錄有什么不一樣?”答:“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理念吧,書中強調學習故事關注的是孩子能做的而不是不能做的。”問:“回應,我應該寫幾個?越多越好?”答:“回應貴在精而不貴在多,有用就好。”
再次,提供展示平臺。我們開展“我的學習故事”專題展示活動,讓新教師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自己撰寫的學習故事,邀請專家團隊做現場點評,給予鼓勵。此時的學習故事不再是純粹的理性概念,而是內化為新教師的專業理念,外化為有效的教育行為。
從被動接受式的培訓到主動參與式的培訓,我們將被培訓的新教師“放大”“前置”,將專家“后移”“點睛”。培訓不再是工作任務,而是成長需求。QQ群組建起的合作共進的培訓伙伴是培訓中關鍵的一環。信息經驗的分享、研討行動中的對話、心理的支持與互助在這里逐步實現。共識共鳴建立起的不僅是培訓學習的良好氛圍,更讓培訓全程真實、踏實、務實。
教育家李鎮西說過:“作為校長,應該有資格、有底氣對年輕教師說——‘請像我一樣做教師!’”這是學校管理者應有的立場和氣度。但事實上,傳統教師培訓通常只關注被培訓者的成長,培訓組織者自身卻置身事外。人本化的教師培訓將培訓的全體成員視為一個整體。而培訓的組織者不僅是研究團隊中的一員,更應是其中的引領者、示范者。
案例:B老師和C老師是江蘇省首批免費男幼師,進入幼兒園工作崗位已有近三年的時間。在一次新教師沙龍活動中,他們提出了同樣的困惑:“會做不會寫怎么辦?”三年的工作實踐,他們逐步走出新手的適應期,已經能基本勝任本職工作,幼兒、家長、同事也對他們的工作給予認可。然而,每每遇到論文評比、反思交流時,他們就皺著眉頭嘆氣。B老師甚至戲稱:“一拿筆,我的腦子就卡殼了!”其實,兩位男教師口中的“不會寫”包含“不常寫”“不愿寫”以至于“最怕寫”。一方面把教育寫作看成理論專家才能做的高難度工作,增加了畏難心理。另一方面,個人專業成長的磨礪重操作技能輕理念素養,認為平時帶好班,管好孩子,會備課、上課就行。卻不知,寫作才是思考的真正開始,只會做,不去想,更不寫的老師無法成為優秀的專業幼教人,更無從體驗幸福的教育生活。
兩位男教師的困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園新教師培訓中的缺失。幼兒園教師以女性為主,男教師入職后,往往被要求在健康領域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方面多下功夫,彌補女教師在這些方面的不足。而在專業閱讀、實踐反思,乃至專業寫作方面涉及不多,造成發展短板,不利于他們今后的長遠發展。
行動:我們開展寫作專項培訓,將園內有這方面困惑的新教師組織起來,將善思考、樂寫作的優秀教師邀請進來,園長室成員全程參與,開展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持續性結對培訓。
攜手實踐,積累元氣。優秀教師及園長室成員作為導師,分別與新教師自愿結對,形成兩人培訓小組。以新教師的興趣、能力為出發點,確定某一教學問題為研究基點,在日常教育實踐中展開研究。如C老師就提出:我們的區域游戲以室內為主,我想嘗試戶外體能區游戲。他和導師嘗試將教室門前場地創設為不同的運動區域,包括平衡區、柔韌區、敏捷區、力量區、綜合素質區等,并根據幼兒游戲情況不斷調整活動材料。
好書共讀,滋養底氣。兩人小組選擇一至兩本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專業書籍開展共讀,吸納書中有價值的內容,修正和豐富理論支撐。C老師與導師選擇共讀《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從第一遍通讀,到第二遍研讀,兩位老師不僅從書中獲得理論滋養,而且彼此間也有了更多共鳴。
思維碰撞,激發靈氣。閱讀和實踐仿佛一對專業成長加速器,在之后的研討中,新教師們有話說,也敢于說。他們對于實踐中的問題有了自己的觀點并樂于嘗試。而此時,導師們選擇傾聽、啟發和支持。用B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平淡的日子變得有趣了,每天都在發現、在收獲。”
文字交流,展露志氣。朱永新說過,“閱讀是站在大師肩膀上前行,而寫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發展共同體是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歷經閱讀、實踐、思考,新教師們筆下的教育生活雖仍稚嫩樸實,卻呈現出勃勃生機。此時,導師們的文字給予他們榜樣的力量,成為他們努力超越的目標。C老師更在此基礎上申報了青年專項課題《基于幼兒健康核心經驗的體能區創設研究》。
對于本次寫作專項培訓,新教師們用“學、思、行、著”同步的方式親歷了研究全程。他們感受到研究的樂趣,在行動中建立起專業信念,這是最大、最深遠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