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越好面子的地方,份子錢越高;越是熟人社會,份子錢也越高。
近年來討論份子錢的帖子不少,隨手一搜,便見到不少牢騷。比如有網友感慨:“我這黑龍江邊境小村,一抬腿就要到俄羅斯了。好朋友結婚要包1000元,同事要包500~1000元,可是我的工資也只夠給三個好朋友送紅包,心好累。”
在某些地方,操辦喜事者甚至會直接拿著單位花名冊來寫請帖,不管到底認不認識。在某些農村,因為婚喪嫁娶實在太多,連農活都耽誤了。
之前有份《國人工資報告》,顯示中國人除了吃穿用學住行這六大開銷外,人情往來、請客送禮的開銷居然占工資的14.65%,其中相當比例是份子錢,比娛樂活動、醫療保健的花費占比還要高。
份子錢最嚇人的據說是溫州,參加婚禮都是拿一沓鈔票前往,沒有幾千根本拿不出手。其所在的江浙滬地區,份子錢標準也普遍偏高,上海的行價是1000到3000,江蘇平均達到800元。此外,華北地區也相當高,如山東基本是500元起。所謂吉祥數字也為許多地方所熱衷,如888和1314。
相比之下,廣東地區則被網友們視為一股清流。有一些廣東網友曬出本地習俗,表示一般都是一二百,多的也不過三五百。某些地方甚至會折角后原封退回,或者只收5元10元,因此當地人隨禮,紅包里除了百元大鈔外,還會放上10元或5元的零錢,方便主人家只收零錢。
有人因此感慨“越是有錢的地方越是不在意這些,越是窮地方越講究”,其實這個推論站不住腳。富庶的珠三角固然是份子錢清流,可份子錢最嚇人的溫州乃至長三角地區,不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嗎?
也有人說,份子錢是陋習,農村比城市更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將之視為判斷親疏遠近的潛規則。其實城鄉差別也非絕對,不收份子錢或只收零頭的習俗就主要集中于珠三角農村。
如果非要給份子錢找個規律,勉強可以總結兩點:一是越好面子的地方,份子錢越高;二是越是熟人社會,份子錢越高。
前一點很容易理解,中國人最好面子,送份子錢難免攀比。許多人又有不吃虧的心理,別人辦了喜事,自己到時也得辦。既要大辦特辦,還得多辦,婚宴壽宴滿月酒,乃至孩子生日、喬遷新居,一個接一個。至于金額,給少了也說不過去,今天你給我送500,明天我得送回600才有面子,份子錢就這樣水漲船高。不少地方的人均月收入甚至還不夠送三次份子錢,人們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要詳細說的是第二條。說起份子錢的來歷,有人將之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實還真不是這回事。中國古代沒有送份子錢的習俗,大家習慣的是送禮物。份子錢也并非中國獨有,日韓也有此習俗,三者均屬東亞,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組織體系。
過去生活水平低時,婚喪嫁娶非一家所能承受,于是便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親朋好友齊齊幫忙,可算是舊時眾籌。今天大家幫了你,明天你就得幫人家,即中國人很愛掛在嘴邊的“禮尚往來”。
因此也有人認為,珠三角農村的許多地方之所以不收份子錢或只收零頭,與其說是固有習俗,倒不如說是因為較早擺脫了低生活水平,因此不再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東亞三國均可算是熟人社會,凡事喜歡講關系講人情。所以,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不是個體運作,而是龐大關系網的互動與維系。別以為給份子錢就是送個人情,它其實是人們將自己納入集體的一種方式。既然別人講排場,你就得去捧場。
如此一來,份子錢乃至各種婚喪嫁娶之事,便成了一種人際關系的裹挾,變得功利化,甚至成為人際關系的短期變現行為。
說實話,份子錢本身不算陋習,但被異化的份子錢卻難免讓人“除之而后快”。要想擺脫這一桎梏,就得破除熟人社會的種種牽絆。熟人社會的問題在于關系至上,人際關系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社會活動力,規則就此靠邊站。人們依賴關系,就得想辦法維系關系,進而容忍維系過程中的所有不合理。
相比之下,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分明,凡事以規則為先,雖被許多人視為淡漠,卻是解決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