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時期的大才子。出身于吳郡四姓的世家大族,做過參軍等官職。顧愷之博學多才,工詩賦,善書法,尤其精于繪畫。神佛造像,人物仕女,飛禽走獸、山水樹木無一不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大畫家和理論家,被后世尊稱為 “畫祖”。美術史論家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子虔稱之為唐以前最為杰出的四大畫家。也有將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四人合稱為“六朝四大家”。 時人謂顧愷之有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東晉大名相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梢娖涿^一時。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意在筆先、精于傳神,以及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繪畫的特點和畫論觀點對于后世繪畫影響深遠,為我國傳統繪畫和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圖》等名作傳于后世。
《洛神賦圖》卷,顧愷之的繪畫精品。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名作。這幅畫根據三國時期大文豪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而創作,《洛神賦圖》也被公認為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第一幅改編自文學名篇的繪畫長卷。整幅作品由多個故事情節畫面構成,有些近似于連環畫而又融合貫通。《洛神賦圖》顧愷之的繪畫原作已經失傳,現今傳世的主要是宋代的四件摹本。目前這個卷本(藏書票所選用的摹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繪畫的藝術特點。雖歷經千年之久,還是可以窺視到顧愷之的筆墨精神。畫面卷首描繪曹植與洛水女神相逢在洛水之濱瞬間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望龍鴻飛舞。洛神神情,款款曼妙飄至,“肩若削成,腰如約素”、“云髻峨峨,修眉聯娟”。時隱時現,忽來忽往。畫面后段描繪了洛神駕六龍車歸去,玉鸞、文魚、鯨鯢相伴左右,洛神回目張望,戀戀不舍,無可奈何離析的情景。整幅畫作層次分明,細致曲折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相互傾慕而又純潔真摯的愛情故事。在各個時空中交替、重疊,自然樸素。人物安排疏密相得益彰,時時展現著空間之美。畫面用筆細勁古樸,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筆法幼稚拙樸,“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具有明顯的中國早期山水畫的特征。《洛神賦圖》無論從藝術結構、人物造形、山水構成的描繪和筆墨設色的展現形式來看,都可謂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