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
摘 要:結合在貫徹本真理念實踐中執教的《廣玉蘭》(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際,認為語文教學應該給學生支起思考、交流、傾聽、想象的平臺,讓學生在文學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個性解讀,最終收獲快樂,使得文化的精華被高效地傳承。
關鍵詞:多支點教學;學習語文;能力語文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發展為基點,全面提高兒童的基本素養。課堂教學“扎實、個性化”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使兒童在語文教學的平臺上理性地回歸教育的原生態原點,全方位地致力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歸宿。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基于如此教學理念構建了本真教學理念下的多支點教學,以期全方位為兒童語文素養的提高與能力發展服務。此對筆者很有啟示:所謂本真,從筆者各角度審視,即:從兒童的成長過程來看,就是保持童心,養成善心,堅持真理,釋放潛能,合乎規范而自由健康地成長。追求本真,從教師的教育精神來說,就是希冀通過保留、引導、升華兒童善良、率真、多問、樂學、好動等本性,為兒童發展打好基礎。追求本真,師生平等交流,心靈對話,引起思想的交換,人性的碰撞,價值觀的共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本真理念踐行于語文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的環節給予學生支點學習。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首先我們要明確有效支點是什么呢?給學生支點要注意什么?下面,筆者以《廣玉蘭》(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幾點啟示。
一、多支點教學注重語文教學的根本傳承
語文教學的詞語教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上課所必須涉及的環節,可是怎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詞語不僅僅停留在理解本義的簡單記憶上。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是一種語言文字,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在理解、感悟、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興趣,這才是語文教學根本追求的目標。
案例:
片段一:
師: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廣玉蘭》的第一課時,廣玉蘭那淡淡的幽香始終讓人無法釋懷,今天我們再度走近廣玉蘭,走進他的世界。
準備性學習:
1.首先我們來聽寫幾個上節課的生字詞
幽香、綻放、花蕊、鐵銹、蕩漾、內涵、嬰兒
(同桌互批,多媒體出示正確詞語,集體糾錯)
2.請同學們再讀這些詞語,想想陳荒煤先生筆下的廣玉蘭,你還能用書中哪些詞語或句子說說他給你留下的印象?(要求不能重復)
生:幽香清麗、潔凈高雅。
生: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含羞待放。
生:挺立枝頭、終年不敗。
生: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
師:同學們找得很好,對廣玉蘭的每一處美似乎都想要贊美。老師把同學們剛才提到的詞語放在一首詩里,一起讀一讀。
她幽香清麗、潔凈高雅;
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
她的美,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
含羞待放是她的甜柔,
挺立枝頭是她的剛勁,
終年不敗是她的豪放,
她,
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
向世人展示著,
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
啟示:語文教學要使詞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生根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學會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面義、詞中義、詞境義、詞引申義。片段一的教學,教師給予學生在多支點教學的準備學習環節一個支點——要學生學會怎樣學習詞語,怎樣運用詞語而避免流于形式。此片段體現出以下信息:(1)教師簡約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要落實字詞的基礎訓練;(2)將靜態的詞語變得動態,變得靈動,富有生氣,使學生在從對靜態、抽象詞語的簡單理解記憶的過程中學會了連句,在連句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有效地完成了對詞語的理解、感悟、揣摩、運用,由此可見,簡單的詞語教學也能使學生激發思維的火花,引起學生對美的追尋,積極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二、多支點教學要注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和深度解讀
追求本真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在教學時有意識地支起給學生思考、思維迸發的平臺,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合作探究、反復朗讀體悟,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思考、個性解讀、情感得到升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始終以一個主人公的角色享受這個快樂的旅行,最終獲得屬于自己的解讀,進而找到一種歸宿感,一種成功的自信,這些都會促使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課堂。那么教師給予學生的這個思維打開的支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給予支點的同時要注意課堂的層次性,這樣才能在這個指點下理性地打開思維而不是一盤散沙或者浮光掠影,不僅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而且能追求有效、感性和理性的回歸,自然學習興趣高,學習效率高。
片段二:
針對性學習:
師:作者說: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那無比旺盛的生命力。但比起它的幽香、純潔,作者更愛廣玉蘭旺盛的生命力。在課文哪些地方能夠讀出來,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寫出自己的解讀,小組交流,選擇一處進行深度解讀。
(生自讀課文,思考后做批注、小組交流、班級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朗讀、多媒體課件輔助)
小組匯報:(一)
生:從廣玉蘭開花的各種形態以及熱熱鬧鬧的開放中看到了生命的競相開放。
生:花瓣雖然凋謝了,花蕊卻依然挺立枝頭,已長成近兩寸長的圓莖……這就是孕育著新生命的種子。這顆粒就是新生命的種子。
師:請用你的語言說出這是一種什么之美?(教師相機點撥學生朗讀)
生:我讀出了讓生命綻放到底的一種絕美,讓生命不留遺憾。endprint
生:其實里面蘊含著一種美。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
生:我讀出了……
(二)
生:一株就像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的花凋謝了,旁邊又盛開著。這一朵剛開,那一朵含羞待放。不斷有花謝,不斷也有花開著。這就叫——生生不息。
師:從這句話中你又讀出了一種怎樣的美?(教師相機點撥學生朗讀)
生:我讀出了一種合作,一種包容他人,一種共創生命之美的合作之美。
生:我讀出了生命的競爭之美,和各種姿態的廣玉蘭在一起比美,才能看出你的人生到底還有多少需要前進。人生需要競爭,只有在競爭中才能看到自己的潛能是否發揮到極致?
生:我讀出了……
(三)
生:密集油亮的綠葉終年不敗,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
生:秋冬時節,許多樹的葉子凋落了,廣玉蘭卻披著一身綠葉,與松柏為伍,裝點著自然。
教師點撥:春天,萬物復蘇,廣玉蘭的葉片早已……
夏天,樹木蔥盛,廣玉蘭的葉片還是……
秋天,落葉紛飛,廣玉蘭的葉片依舊……
冬天,樹木凋零,廣玉蘭的葉片仍然……
師: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生命力?(教師相機要求學生讀出這種美)
生:堅強之美、頑強之美。與梅花和松柏一般的精神。
生:一種樸素之美。沒有梅花和松柏般被詩人推崇,但卻依然能夠守住本色。
生:我讀出了……
師:小結(回放教師朗讀錄音和多媒體圖片結合的視頻效果)
啟示:針對性的教學環節教師給予學生一個思考的支點,即“旺盛的生命力在課文中哪里能夠體現,你怎樣解讀這種生命之美?”學生在自讀感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促進對文本的感悟,寫出自己的批注,然后再和小組交流,當一個小組在匯報的過程中其他小組互為補充。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從字面查找到自己的解讀,再到小組的交流、班級交流,都積極有效地促使學生的思維被調動。當個人或者小組在匯報的過程中,其他同學不能重復,只能補充、完善,教師的這一要求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傾聽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其次教師及時地點撥朗讀、思維牽引也是這個環節的精彩,使學生最終以自己的回答而收獲自信,由此也就有效、積極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迸發能力,完善了語文教學從文本語文到生活語文的過渡,在此基礎上完成學生對語文的層次性、個性和深度解讀。
三、多支點教學注重轉化知識語文為能力語文
多支點課堂有效教學注重變文本語文為生活語文,變知識語文為能力語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詩文源于生活,當然就可還原于生活。自然界就是兒童語言的源泉。請敞開教室的門,和孩子們一起走向生動的語言源泉的旅行。”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使語文變成孩子們自信的起跑線和快樂的終點。
針對性學習
片段三: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好的讓老師都為之感動。不論是花還是什么也都讓人忍不住喜愛,同學一定和老師一樣,請選擇你喜歡的一處,試著背誦。
1.指名背誦。
2.教師點撥:學生交流,總結歸納。
3.方法指導:總分總結構、結尾呼應、并列關系、運用比喻擬人等。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文章誰都能寫美,只要你有一顆善于表達的心。讓我們今后寫作時,也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延展性學習:
片段四:
如此廣玉蘭的美已經印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頭。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讓我神往,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更讓我感動,這么美的花我怎么能按捺住激動的心情,于是老師寫了一首小詩我們一起吟誦:
《廣玉蘭贊歌》
幽香蕩漾,潔凈高雅
宛如夏日里待嫁的新娘
數世同堂,生生不息
筑起叢林中圣潔的殿堂
她的美,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
含羞待放是她的端莊
挺立枝頭是她的豪放
她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
向世人展示著
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她,一個永不凋謝的名字——廣玉蘭
1.廣玉蘭的美浸潤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在每一個人的心田佇立。廣玉蘭本身也是一首詩,也是一首歌。同學們用你優美的文字趕快記載下她的美,寫成詩歌。
2.廣玉蘭的生命力是頑強的。自然界中還有許多具有這樣頑強生命力的植物。你們知道哪些描寫這些植物的古詩?
(學生背誦交流)
啟示:不管是針對性學習還是延展性學習,教師都要有效地抓住課堂教學知識牽引學生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即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之外,及時、即興地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以運用和拓展,促學生變文本語文為生活語文,變知識語文為能力語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片段三中筆者基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欠缺,及時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特意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總結寫作方法。最后本課堂片段四:延展性學習,教師及時地指導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及重點進行練筆——將自己的感受運用所學的詞語寫成一首詩,寫出對花的贊美,再一次讓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語言和內涵,同時也是學生從理解到運用的過程。片段四中教師還將語文課延伸到課外的學習,搜集同類植物的古詩,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效地指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同時積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從知識語文到能力語文的轉化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總之,多支點語文教學注重植根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給學生支起思考、交流、傾聽、想象的平臺,讓學生在文學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個性解讀,最終收獲快樂,使得文化的精華被高效地傳承。在語文教學這條路上,語文教師始終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優化教學,相信多支點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一定能夠開創出一片廣闊的新天地,使學生以本真的童心和童言書寫屬于自己的童趣文化人生。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