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珊
語文是重要的語言交際工具。語文體現出的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則要圍繞這一統一的特性開展。然而,盡管作為母語教育最基本的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語文課程同樣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潮流,一切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讓語文課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得以充分彰顯主體性。只有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激發和培養,才能成為課堂最關鍵的源頭活水,真正讓學生在良好的語文氛圍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學生的人文素養核心目標才會實現。
一、改變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從當前語文教學來看,“讀課文、學生字、講段落、作總結”這一傳統套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需要,學生內心的需求,語言的積累,文化沉淀以及思維訓練等,都需要教師摒棄舊的僵化的教學模式,推陳出新,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中,而教師的觀念和素質起決定性作用。如,教學《找春天》一課,面對天真爛漫的低年級學生,教師首先就要從語言上加以注重,用童化語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不是一臉嚴肅地刻板開場。一句“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作為開場白,教師溫和的言語,讓學生一下子就被教師的這一問題所吸引,學生紛紛回答:“喜歡,喜歡!”小腦瓜開始回憶自己看到的春天的一景一物。接下來教師并未接續朗讀課文,而是話鋒一轉,先讓學生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謂是打開話匣子的引子。
生1:春天到了,感覺暖洋洋的,小草冒出小腦袋,小樹發芽,迎春花黃燦燦的。
生2:春天來了,可以在河邊放風箏,各種各樣的風箏真漂亮,飛得又高又遠。
生3:春天里小溪嘩嘩地流淌著,田野里涂上了五顏六色。
……
教師讓學生先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入手,講述眼中春天的模樣。這一問題設計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的過程,實則是為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前期鋪墊。當學生觸摸到春天的脈搏,情感隨著春天的展現而煥發生機與活力,自然能夠理解課文中的春天,從而產生“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這種先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再投入到教學環節的一幕,就是教師別具一格的教學創新。
二、構建平臺,自主合作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亮點部分就是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變革性的觀點順應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趨勢,教師要與時俱進,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圍繞學生這一主體打造多元的授課氛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尋找到教材思想感情與學生的共鳴點。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安排和營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挖掘每一名學生的生命潛能,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展現他們豐富的精神內涵。教師提供的交流平臺必須是具有支持性和寬容性的,師生、生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探究,分享各自的見解和想法,保障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順利實施。為了讓這種學習方式有效開展,教師多用問題作為催化劑,依據教材,結合學情,創設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交流互動。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當小女孩的命運之花凋謝后,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小女孩死時嘴上帶著微笑?”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回味咀嚼,默想細思,在平靜的表面下是學生思維的異常活躍。漸漸地學生與學生之間就這一問題竊竊私語,探討心得,教師鼓勵學生大膽交流,不必畏懼。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因為可以與奶奶團聚而感到幸?!薄氨M管挨餓受凍,但是小女孩還有夢想,懷揣夢想的她感到幸?!薄笆亲髡呦M∨⒈3謽酚^、渴望幸福生活的一種思想感情”“是讓讀者依然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冷酷到底”……問題成為學生自主交流、思索探究的焦點,人人在參與,個個在表達,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感悟后的個性表達,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當然,問題的提出不一定是預設的,可以是學生提出的。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學是積極主動的,課堂顯得格外有活力。
三、多元評價,尊重鼓勵創新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多種方法進行,簡單的對與錯、好與壞都顯得太籠統,也顯得教師敷衍了事,更顯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誠意。評價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的任一環節,教師不應該吝嗇評價語言,有時候,一句中肯的評價不但會讓學生受到鼓勵,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力。如,設計《皇帝的新裝》舞臺劇時,教師不僅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還讓作為觀眾的臺下學生進行評價。演出結束,扮演角色的學生談自己演出的感想,對角色的把握和了解,心理動態的拿捏,學生自我評價認識不足。而臺下觀眾的評價會更直接更深刻,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能夠相互坦誠,既接受肯定表揚,又要承受批評和建議,最后教師做終結評價,對每一角色扮演者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評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會逐步深入,還能夠對自我的表演充滿愉悅感和成功感。
總之,充滿靈動的語文課堂是需要教師不斷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學生是一堂課的生命之源,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至關重要。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