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9月6日,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為了滿足學生金融消費的需要,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
此前存在的一些校園貸,其一般采用利滾利的形式,很多都是高利息的,由一些網絡貸款機構等發放。這必然導致一些大學生深陷校園貸無法自拔,比如男生被逼得自殺,一些女生則因為沒錢還貸,被公開了“裸條”!一時之下,亂象叢生。
此次教育部重審相關文件,要求“任何網貸機構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這首先無疑是充滿善意的。其次,教育部這一要求,采用一堵一疏,堵疏結合的方式,既規范了校園貸,叫停了相關貸款機構的高利息貸款,同時又開通了商業銀行的相關小額信用貸款,滿足了學生的貸款需求,可謂是雙重利好。
但同樣很明顯的是,一方面,“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這個法規依據,其級別、強制性、法律威嚴性等,明顯還略顯不足,規范校園貸,不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情,金融部門、公安部門等,明顯有必要形成合力,同時有必要將規定和要求升級為法律法規,然后再制定相關執行細則等。
另一方面,規范校園貸,嚴厲禁止網貸機構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這條要求,關鍵還在執行。比如:誰在監督、誰來執行、發現問題如何處理;比如學生的自覺抵制積極性該如何培養,學校在規范校園貸問題上,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等,這一切,都還有待明確,之后要確保嚴格執行。
“校園貸”是個比較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出臺規定“禁止網貸款機構向在校大學生放貸”容易,但真正執行起來,真正讓這條規定起到保護大學生、保護校園環境、規范金融秩序等目的,明顯卻并不容易。
對此,我們不妨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