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昨天,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連續第16次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6家銀行總利潤超過l萬億元,在500強總利潤中占比超過36.6%;而500強中的245家制造業企業,共實現凈利潤5493.10億元,在500強凈利潤總額占19.53‰
10家最能賺錢的企業中,銀行就占了7家(前述6家大銀行和招商銀行),500強企業中245家制造業企業的利潤總和,僅相當于6家大銀行利潤的一半。銀行與制造業的“利潤鴻溝”并非始于今日,按說銀行業利潤高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金融的風險更高,高風險意味著高利潤,但銀行業與制造業的利潤過于扭曲,顯然不是一個合理結果。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銀行也以“太能賺錢”著稱。2016財富世界500強中,最能賺錢的5家公司里,中國的銀行占了4家。最能賺錢的大企業是美國蘋果公司,2015年實現凈利潤533.9億美元。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緊隨其后,占據了第2至第5名。此外,還有交行、招行、浦發、興業、民生銀行以及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全部利潤來源的中國郵政集團。中國有99家企業上榜,10家銀行的合計凈利潤占到99家企業凈利潤總和的近6成,而83家非金融類企業,包括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兩張網(國網、南網)、三大電信等,還有華為、聯想、美的、萬科等一千民營大企業,都難以望其項背。
同為國際金融機構,其他國家的銀行如何呢?2016財富世界500強中,全球著名的摩根大通、美國富國銀行、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也只能遠遠地排在排行榜后面,有的還嚴重虧損。
大銀行占據我500強企業中“最賺錢”地位,之所以引起各界關注甚至詬病,主要是由于我國制造業本身的利潤空間下滑,但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并沒有相對應的降低,從而引發了“脫實向虛”等擠壓制造業生存空間的擔憂。
前不久《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看著仍在陣痛期爬坡過坎的中國制造業,金融業不妨多想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警句。”從長期來看,銀行的高額利潤很大程度來講,可以視為對實體經濟的利潤的“剝削”,之間存在此長彼消的強關聯,即銀行的利潤高了,那么借貸的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必然受到擠壓。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金融業的利潤也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甚至出現了金融資產不進實體經濟的情況,即所謂的金融機構之間“空轉”。不進入實體經濟的金融資產,自身不能直接增加經濟體的生產能力,當實物資產所產生的收入或財富是固定的話,金融資產的“繁榮”就會形成泡沫,最終危害整個宏觀經濟。這也是中央要求金融去杠桿的根本原因。
回顧全球金融史,日本的銀行業也曾經有過全球最能賺錢的光輝歲月。日本在1990年與中國今年非常類似的在銀行家排行榜上集體上榜。但1997年金融危機,日本銀行業遭遇大規模的重組和關閉,28家合并重組,61家關閉,后來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大銀行再次合并重組成瑞穗金融,瑞穗金融在2000年還是全球第一大銀行,結果連年虧損,沒幾年就跌出了全球銀行的前10名,至今日本銀行業也沒能重新煥發光彩。這是值得中國銀行業驚醒的。
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會議要求金融業回歸本源,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銀行們的“最賺錢能力”是時候反哺實體經濟了,相關部門須制定公共政策,不僅要將銀行業的資金向實體經濟引流,更重要的是還要改變這種利潤扭曲,將利潤向實體經濟引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