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霞
摘 要 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作為高校活躍的非正式群體組織,是大學生網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生活娛樂的重要渠道,并由此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集散地。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更加多元、多樣和多變,由此加劇了高校網絡輿情形成,增加了網絡輿情監控難度。高校應通過加強網絡青年自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強化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積極構建師生網絡自治團隊,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的聯動應對機制等措施,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關鍵詞 網絡自組織 高校網絡輿情 影響 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11
Abstract As an active organ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exchange, interaction and entertainmen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tribution center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college youth has become more diverse, diverse and varied, which has intensified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network youth self - organization guidance, support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ctively build a networ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elf - govern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linkage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capacity.
Keywords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1 網絡青年自組織概念
“自組織”是系統科學的重要概念,指一個系統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行從簡單向復雜、從粗糙向細致方向發展,不斷提高自身復雜度和精細度的過程。“自組織”的演進是通過內部要素的運動而自行實現,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他組織”,即系統在外部特定干預之下形成。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指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高校青年群體依托網絡為聯絡手段和組織平臺,依據學緣、地緣、業緣、趣緣、事緣等人際關系紐帶自發組建的非正式組織。據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上網已成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作為高校活躍的非正式群體組織,成為網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生活娛樂的重要渠道,并由此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集散地。
2 高校網絡青年組織的類型及特點
依據網絡載體不同,高校網絡青年組織可分為“群”、“客”、“吧”、“游”等。“群”即以即時通訊工具為載體,如QQ、微信、飛信、網易泡泡等;“客”即WEB2.0時代個人信息為中心的載體,如博客、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吧”即以BBS等網上交流平臺為載體,如百度貼吧、人人網、天涯論壇、知乎、朋友網等;“游”即以網絡游戲為平臺,如傳奇、王者榮耀、斗魚TV等。
根據結社目的和動機,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興趣類,參與者因具有共同興趣愛好而聚集,如為電影配字幕的愛好者團體“字幕組”、文學網站榕樹下、某明星粉絲群等;學習類,如考研交流群、慕課學習交流區;關系類,由同學、朋友、社團成員、學生會組織等相對穩定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組建而成,如班級群、學生會干部群等;地緣類,依據一定的地緣關系組建而成,如同鄉群、宿舍群等;臨時事務類,因臨時事務而組建,如元旦聯歡晚會工作群、突發性的群體事件討論群等;其他還包括情感類、公益類等。
網絡青年自組織具有虛擬性、自發性、開放性、不穩定性和創新性等特點。虛擬性指網絡自組織成員可以利用虛擬代號隱去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和特征,真實表達內隱的情緒、態度和觀點等;自發性指網絡自組織的建立、發展與撤銷無需經過管理部門審批,完全由網民自發參與;開放性指相較于正式組織,網絡自組織對其成員沒有嚴格的準入標準和規范約束,充分尊重了大學生追求平等、自主的愿望;不穩定性指網絡自組織結構扁平,管理松散,對成員約束力較弱,成員流動性較大;創新性指網絡自組織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載體形式和交流方式極易緊跟技術變革而產生創新。
3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自組織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影響endprint
網絡輿情是社會總體輿情的組成部分,指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綜合。高校網絡輿情即包括高校師生以網絡為載體,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也包括互聯網上一切與高校事務有關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的總和。高校網絡輿情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具有明顯的自組織特性。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入口、閱讀習慣等發生了重大改變,門戶網站也越來越成為了移動互聯時代的傳統媒體,而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為移動輿論場新的重心。受此影響,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更加多元、多樣和多變,也勢必影響網絡輿情的生成、傳播和應對。
3.1 加劇高校網絡輿情形成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受眾,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人人都可以在公共輿論場表達自己的觀點,以“自媒體人”為核心的圈群文化開始在輿論場中扮演重要作用。基于新媒體形成的網絡青年自組織因沉默螺旋效應更易產生意見趨同現象,個體言論不斷匯集逐漸形成高校網絡輿情。新媒體的盛行改變了以往互聯網空間的線性傳播模式,信息的流動不再像以往主要發生在網站之內,而是更多地流動于各類網絡社交媒體之中。高校青年網絡自組織的成員在無法從官方渠道獲取相關信息時,很有可能通過網絡自組織所依托的網絡社交媒體獲取或傳播相關信息,突發事件很可能經由社交媒體的傳播迅速引起網民熱議,從而使網絡輿情事件在互聯網上瞬間爆發并迅速擴散、蔓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自組織形式更加多樣、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統的“把關人”作用更加式微,網絡輿情的形成及擴散形勢更加嚴峻。
3.2 增加網絡輿情監控難度
新媒體盛行的今天,一個現實中的青年組織可能會催生N個網絡青年自組織,而一個青年基于各種目的也可以同時參加N個網絡自組織。網絡青年自組織數量的膨脹不僅帶來海量的信息,增加了網絡輿情信息的采集難度,而且自組織的自發自理的特性使其運轉往往處于無法人為掌控的狀態,這無疑又增加了網絡輿情的監控難度。例如有的網絡自組織看起來門庭冷落、了無生氣,有的網絡自組織仿佛門庭如市、熱鬧喧嘩,但圍繞某個現實組織或某個青年,各類網絡自組織形成了重重疊疊、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網絡輿情的閃射狀特點使得某一突發事件有可能率先在活躍程度不強的網絡青年自組織引起話題討論,爆發點不易監控,且新媒體技術會使網絡輿情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開來,網絡輿情的不可控進一步增加。此外,因各種原因組建的網絡青年自組織,雖然管理松散,但自愿加入的成員多數對圈群中的交流信息、討論話題感興趣或比較熟悉,其他的陌生用戶很難融入到這些網絡社交圈中,這使得網絡輿情監控人員不太容易獲得這類自組織發布的各種信息,網絡輿情信息收集及分析難度大大提高。
3.3 促進高校教育服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學習生活類和學校事務管理類話題是高校青年學子經常討論的話題,各類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往往會通過論壇、QQ、微信、微博等網絡載體發泄不滿、反映問題、提出建議或表達觀點,教育管理服務部門可以將其作為常規表達渠道的有益補充,透過網絡自組織了解事態和民意,并加以適當引導,促進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服務管理水平。這種親民的姿態、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和問題的及時解決,彰顯了學校良好的教育服務管理能力,客觀上可以幫助教育管理服務部門贏得好感,樹立公信力,從而降低網絡輿情爆發的概率及擴散的程度和速度。
4對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啟示
一是盡可能將網絡青年自組織納入學生工作體系,加強對其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網絡青年自組織與傳統青年組織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轉化。要主動吸納網絡青年自組織的負責人或骨干進入傳統青年組織;要將網絡自組織文化建設視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網絡評比的方式,促進網絡青年自組織創品牌、爭先進,使之與高校文化建設同頻共振。
二是加強輿論主體網絡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自律意識。網絡信息泥沙俱下,高校應充分認識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各種措施,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網絡信息,樹立社會責任與道德良知,不斷章取義歪曲事實,不盲從盲信信謠傳謠,不跟風炒作推波助瀾。尤其要重視對網絡青年自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的網絡素養培養。
三是倡導網絡參與,積極構建高校師生網絡自我管理團隊。高校應認真分析學生參加網絡自組織的目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特征,遴選思想端正、群眾基礎較好、能力較強、有服務意識的師生組成高校網絡輿情自治團隊,并通過微博、QQ、微信、論壇、貼吧等各類形式的網絡自組織,創設平等、信任、理解的輿情空間,發揮意見領袖和網絡評論員的引導作用。
四是要加強各種力量的參與協作,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的聯動應對機制。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協同參與,互通信息,聯動應對。一般來講,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小組由宣傳部、學工部、校團委、保衛處、網絡中心等部門參與,但教務處、后勤處、就業指導中心等多個職能部門與學生利益也息息相關,這些部門也應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對有關學生思想動態及時上報。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調動師生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積極性,發揮他們與學生直接交流的優勢,加強危機“緩沖帶”的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高校網絡輿情研判及引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3B445)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魏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影響的研究[A].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輿情研究與傳播[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15-23.
[2] 陳華棟等.教育網絡輿情報告與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 王玉香,王俊艷.網絡青年自組織特征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9).
[4] 汪育文,褚惠萍,鞠建峰.高校網絡青年自組織行為分析及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13(5).
[5] 胡銘.基于自組織理論的高校網絡輿情演化機理及引導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5).
[6] 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