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日趨完善,促生了新的產業鏈,對傳統的手工藝造成了沖擊。根據實際走訪調研,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作者首先分析傳統手工藝文化及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其次探索傳統手工藝文化與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內在契合性,最后提出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建設性策略,以期對加強我國藝術設計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 傳統手工藝 藝術設計 契合性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寶,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名揚世界。其中不乏至今仍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國傳統手工藝是中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主要包括雕塑、編織、印染、剪刻、刺繡等門類,工匠們通過自己靈巧的雙手利用取于大自然的原料,創造出各種豐富多彩的手工藝品。高校的設計課程最開始源于傳統手工藝,是手工藝發展所附帶形成的,所以傳統手工藝中蘊含著前輩們智慧的結晶,正是今天高校藝術設計課程的源泉。
“工匠精神”是國家和社會都十分矚目的一種理念,是我國建設富強國家的重要提議。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當代的“工匠精神”包含四方面的內容:敬業職守、精益求精、專注篤定和開拓創新。
一、傳統手工藝文化及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傳統手工藝發展面臨的時代困境
傳統手工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
第一,傳統手工藝難以廣泛相傳。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主要依靠一代代匠人們的口傳心授。主要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俗話說“三年出徒,五年出師”,有的技藝需要學習一兩年,有的需要學習五六年,有的則需要學習更長的時間。此外,還存在學習過程比較枯燥、經濟收益比較低的問題。因此,傳統手工藝人才大量流失,出現斷層,行業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第二,傳統手工藝面臨的時代環境嚴峻。經濟全球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勢必對傳統手工藝產生沖擊。每當想到一個個有民族印記的事物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幾乎無差別的超級購物中心,就會不寒而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手工藝已漸漸走向被邊緣化的道路。傳統手工藝急需轉變觀念,探索新的發展理念、方法和方式,重新綻放光彩。
第三,傳統手工藝行業面臨缺乏創新、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除了部分傳統品牌改革迅速順應市場目前發展很好外,大多數傳統手工藝都面臨生存危機。比如老品牌天津的“桂發祥”,在改革開放初期迅速將產品定位為高端的禮品,使其成為較高檔次的糕點。然而某些傳統手工藝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們要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開拓創新。
(二)藝術設計教學現狀
藝術設計教學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激發人們創造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很多藝術院校傾向于選擇西方藝術教育,對我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創新方面的教授明顯不足。調研發現,我國藝術教育僅僅停留于形式層面,缺乏必要的實踐,例如:在開展環藝設計教學時,教師更強調的是效果圖是否做得漂亮流暢;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更注重對電腦軟件的培養,在設計作品的設計理念上及對于設計對象的背景、文化底蘊上的了解較缺乏;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是對現有產品進行改良設計,缺乏對產品的深入分析及對消費人群的相關調研。現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重西方藝術,輕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現象,導致設計出的作品缺乏文化底蘊和中華傳統藝術的痕跡。由此可見,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新藝術設計教學成為擺在我國藝術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傳統手工藝與藝術設計課程的內在契合性
(一)現代藝術設計是在傳統手工藝發展浪潮中催生的
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包括:平面設計、環藝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動畫設計和建筑設計等。追根溯源,藝術設計是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衍生物。藝術設計從最開始的工藝美術發展為實用藝術,進而成為今天的藝術設計。另外,高校教學在傳統手工藝的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一直以手工藝為主要教學手段的美術教育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的30年后。
藝術設計教學與手工藝看似分屬兩個領域,彼此并不相關聯。但是不管從歷史的源流還是從教學的傳統來講,二者都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手工藝在全球化大數據的背景下,急需通過創新適應科技與互聯網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以產生生命力。藝術設計走過30多年,一直在以西方的審美標準和價值體系衡量教學成果,未能扎根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現在藝術設計課程所缺乏的。藝術設計專業需要立足傳統文化的沃土,否則就是無根治水、無本之木。
(二)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為傳統手工藝的振興創造了契機
習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體現了當代人們對傳統手工藝行業有了很強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傳統手工藝行業面臨產品缺乏創新度,與當下的互聯網鮮有關聯,使其傳統文化精髓不能快速地反映給消費人群被大眾所熟知。另外,傳統的手工藝行業品牌意識薄弱,導致市場中出現大量粗制濫造的產品,導致行業沒有競爭力。高校具有天然的學緣優勢、人員優勢和資源優勢,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創新不足且與時代脫節的不足。目前雖然某些高校采取了校企結合的辦學方式,但只是形式上讓手工藝進入大學的藝術設計課程中,沒有發送傳統手工藝行業。在新環境下只有合理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教學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共同發展模式,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
三、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建設性策略
(一)學校教學層面endprint
1.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基礎訓練中
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基礎訓練之中,首先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職業要求,教師首先對于一些傳統手工藝的技法和制作過程要有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此外,對于學生應要求其通過大量練習掌握此項技能的基礎要領,獨立完成簡單產品的制作。
2.將傳統手工藝文化納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創新中
將傳統手工藝文化納入藝術設計教學內容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注重教授傳統手工藝的基本技能方法外,還應為學生講授所做產品的背景知識,使他們更了解產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并且將這些內容結合當代先進的技術或者理念進行創新性的探索,從而將傳統的東西“激活”,賦予其新時代的新意義。
3.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實踐納入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
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實踐納入藝術設計創作過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設計的第一線。在對真實制作過程的觀察中學習。讓學生感悟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的艱辛及匠人們那種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使學生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地進行設計,切身體會到產品的制作流程,對于過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4.將傳統手工藝藝人請進藝術設計的課堂之中
目前,高校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不是深入。因此,藝術院校有必要將真正的傳統手工藝藝匠人們請進藝術設計課堂之中,從而更好地向學生傳授優秀的民族文化知識。此種引入模式,對于民間藝人、學生及學校都有很多益處,民間藝人以課堂作為平臺向學生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學生真切感受匠人們的創作態度與風格,學校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二)社會層面
1.明確地域化特色的辦學思路
目前,部分傳統的手工藝受氣候、資源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從社會層面講,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優勢,結合高校藝術設計的資源,使其與當代生產生活緊密結合以因地制宜地設置專業課程。比如,經筆者的調研得知,中山市某高校藝術學院實行了“一鎮一品一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當地多年來的特色產業為基本立足點,以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基礎,設置相應的藝術設計專業。比如當地有好幾個國內大中型的燈具生產企業,但是不乏一些規模較小的燈具生產作坊,在小型作坊的藝人們雖然操作技能較嫻熟,但是缺乏一定的設計思維,導致產品缺乏創新性,很難在現今市場上有很好的銷售量。當地高校根據這些現象,整合本校的教學資源,設立燈具設計專業,并聘請一些一線的匠人們深入學校中親自授課。這樣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制作燈具的實際操作技能,還具有一定的藝術設計能力,對傳統的燈具行業加強產品時代創新性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真正達到三贏的效果。
2.面向社會的設計教育
設計是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事情。這一方面體現在我們所做的所有設計最終都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體現在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社會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更能夠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根據格式塔心理學中的心物原理可以知道,每個人因為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經歷的事情不同,導致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文化素質、審美水平乃至價值觀。總而言之,傳統手工藝是文化的載體。當前,我國一些藝術設計從業者缺乏“工匠精神”,導致設計作品與別的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希望藝術類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有機地將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藝術設計課堂中,提高學生對技能的把握程度,開拓設計思維,成為真正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特茨拉夫,著.吳志成,譯.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2]李陀.開心果女郎[J].讀書,1995(2):78.
[3]蓋爾納,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72.
[4]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