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摘 要: 近年來,反思教學成為教師專業發展關注的核心問題。教師通過回憶、思考、評價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促進教學認知,是通過自我觀察、自我評估、同伴觀察完成教學經驗的反思。本文通過自我反思敘事的方法收集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思故事,探究影響民族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和認知形成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學習經歷、代課教師、教學實踐經歷、周圍的關鍵人物等因素對教師認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 民族英語教師 反思教師 反思教學 認知發展
一、研究背景
反思教學在中國源遠流長,孔子很早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思想,強調“反思”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1933年美國教育家杜威(Dewey)就提出“反思性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即實踐者對其行動背后的任何信念進行積極、執著和審慎的思考。后來,美國學者Sch?觟n提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并考察了反思實踐對促進從業者職業發展的重要意蘊:從業者通過對自己的實踐行動及其背后的觀念與認識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并將思考的結果付諸行動,從而使之不斷得以改善(孟春國,2011:45)。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反思性教學”和“反思性教師”研究思潮對于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教師教育研究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途徑進行縱深研究。反思性教師的思想是鼓勵教師開始思考和審視教學中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與同伴教師能夠分享的內容是什么,還需要學習什么或者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哪里。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反思教學成了語言教師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大量涌現,但以反思手段促進民族中學英語教師發展的研究鮮見。身處民族地區的中學英語課堂一線教師面臨怎樣的發展困境?教學反思如何促進個體教師的專業成長?個體教師專業成長需要怎樣的外界支持?
二、研究過程
為了探究上述問題的答案,筆者征得了案例中馬老師(化名)的同意,約定了訪談時間和方式。以下訪談是在暑假期間在馬老師的家鄉分三次進行的,訪談在馬老師的同意下進行了錄音。在訪談的基礎上,筆者工作之余多次去馬老師的學校并進入課堂進行課堂觀察。在本研究中,綜合性反思活動以訪談為主,輔以教學日記和課堂觀察、訪談文本主題提取,這些研究手段在本研究的不同階段互補共生,互相印證。在為期6個月的跟蹤研究中,馬老師的專業發展路徑逐漸清晰,主要表現在他的教學信念和教學實踐的變化發展上。馬老師的成長故事為解讀、深描他的發展處境、探析他的專業發展路徑提供了一個真切、平實的視角。下面的“我”就是馬老師。
三、個案分析
(一)教師學習經歷成為教師反思的基礎
教師學習、受教育的經歷對教師的教學信念和認知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一位農村偏遠地區成長的學生,獲得外界信息的途徑有限,對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完全依靠自己的語文和數學老師。教師學習期間,在不同階段對教師和教學的認識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在教學方面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同的。無論如何,學生對教師和教學認識的雛形均來自于自己的老師。這位老師的經歷回憶如下:
我出生在一個回族鄉村家庭,家里只有爸爸是一位小學教師,其他家人都在家務農。小學我是在村小度過,村里沒有初中,我的初中是在縣城上的,因為上師范可以早點就業,初中畢業后我選擇了上師范。師范時的語文老師有一句話我至今記得:“這個想法很獨特!”
語文老師總是會啟發我們思考,自由發言。最有印象的一節課是《百鳥爭鳴》,講每個動物都在講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其中有幾個鳥沒啥特別的,不如孔雀和燕子等受人喜歡。老師讓同學們讀完文章后分組討論,最后各組代表發言談自己從中悟出的道理,大家都說從動物身上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我站起來說:“我認為雖然其他動物都很優秀,都有特長,但是那些都是他們生來具有的品質,而麻雀等雖然比不上孔雀、燕子,但是他們表現出的是自信,而不是自卑。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充滿自信地去生活和學習,學習別人的優點,讓自己快樂就好。”我發言完后,老師笑了,同學們也笑了。老師當時評價說:“這個想法很獨特,的確需要自信,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主導思想。”后來的語文課上,但凡老師在全班大多數人的回答中找不到不同的看法時,目光就會投射到我身上,或者會直接提問我。我一般都會給出不一樣的回答。這種課堂的學習,鼓勵了我一直用自己的視角看問題,用不同于大眾的眼光分析問題。后來我站上講臺,同樣在尋求學生能給出獨辟蹊徑的回答,也總是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
(三)周圍關鍵人物對教師信念的影響至關重要
師范畢業后經分配我進入一所回族聚居區的鄉村小學當老師,我從村小老師中學到了師范教育中所沒有學到的“鄉俗教學”,比如如何管教調皮搗蛋的孩子,如何提高語文和數學考試成績,如何組織學生復習,如何讓老師講得少,學生學習效率卻很高,等等,我覺得都是秘訣,似乎我所學到的書本上的教學法都是假的,消失了。我開始使用他們傳授給我的教學法知識組織課堂,的確很管用。我能夠心平氣和地批評學生、罰站等。講課不再“滿堂灌”,而是講25分鐘左右,然后開始操練,學生自己學。我覺得輕松了不少。
在當老師這件事上,父親才是我的第一位老師。因為我的父親是小學老師,我走進課堂后,大部分沿襲了我父親組織課堂的全部,師范里學到的規范教學知識,只不過是將父親的教學方法做了一些調整和完善。由于一心想通過自學考試的文憑來改變自己的工作環境,離開農村去縣城,我對于小學教學并沒有百分之百的投入,所以我還不能完全領略到教學的真諦。
(四)從教經歷是教師認知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參加研究的這位英語老師,從教小學語文到后來教中學英語,完成了學科教學的轉型,這一轉型看似簡單,實則影響著教師信念、認知等重要方面。這位老師講道:endprint
有一年縣教育局確定各鄉鎮教委教師進修人員名單,我有幸被推薦作為全鄉唯一一位進修老師,且是英語專業。機會來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當時我對英語句子結構和時態一竅不通,英語單詞基本不認識。在兩年大專英語教育中,我學習了如何教英語的教學法知識,主要有英語課堂環節的組織、課堂內容的設計等。同時,我把自己學習的這些教學知識和英語知識應用于英語家教的實踐當中,我輔導的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倍感欣慰:我也能教英語課了。
大專畢業后,我通過成人高考的途徑繼續攻讀大學本科文憑。本科的兩年學習期間,對我的英語教學法知識產生最大影響的是王教授,她引導學生從語篇結構和段落學習英語文章,讓同學們分段,而且很多時候讓同學們自己用英語做解釋,這很鍛煉學生。這種教學過程和內容設計方式,是我后來走上講臺進行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
四、討論與啟示
從馬老師的三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關鍵他人(父親、語文老師和王教授)對他專業發展的引領作用,這是馬老師從教的基石。父親和老師們讓他掌握了教學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后來馬老師成了當地比較優秀的教師,代表學校和地區多次參加教學競賽。馬老師表示參賽是很鍛煉教師專業能力的機會。參加各級各類英語競賽使他中學英語教學的認識在不斷改變,和同事之間的交流多了。在長期的實踐中馬老師不斷反思教學,這種教學信念上的改變逐漸體現在教學行為的變化上。馬老師在教學競賽中的表現便是教學實踐變化的集中體現。
其次,教學專業發展是個體教師不滿足于“真實的我”朝著“理想的我”在反思中不斷實踐的過程,反思使“理想的我”找到了和“真實的我”之間的差距,并在對現實的不滿和掙扎中改變自己的過程。正如馬老師所述同行對他的教學信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他在同行身上看到了如何成為“理想的我”。例如,在教學競賽的準備過程中馬老師學習了不少關于教學內容設計、授課內容的PPT制作思路、教師課堂組織方式、學生活動安排等的教學理念,并與教師們一起觀摩、評價、修改授課內容和環節。通過這些積極的準備過程,他參與式地深刻領悟到了許多教學法書上講授的教學法實踐知識,比如“支架理論”的靈活應用。
再次,馬老師在教師成長的路上通過不斷反思尋求自我發展,利用一切機會學習、成長。馬老師多次表示除了課堂教學反思和教學競賽帶給他專業發展的幫助之外,他還堅持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閱讀后還會寫下心得和感受,并且通過微信和QQ與同行教師進行交流,發表看法,這些都對他的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在訪談和課堂觀察中,馬老師以一位少數民族地區優秀教師的身份走進本研究的研究視野,馬老師坦言,像他這樣的老師有些“另類”,一些同事并不認同理解他的這種教學方式。其實,他們在英語教學中,少數民族學生需要傾訴、需要被傾聽,需要更多的“中介者”為他們創設自由、平等的對話空間,傾聽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在反思與行動喚醒他們關注自我成長,走上專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高翔,王薔.反思性教學: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02):87-90.
[2]孟春國.高校外語教師反思教學觀念與行為研究[J].外語界,2011(04):44-5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張志泉.反思性教學與教師教學觀的轉變[J].現代教育叢論,2006(06):47-51.
基金項目:2016年度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甘肅少數民族中學英語教師認知發展的敘事研究》(項目批準號YB106)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