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于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現狀,提出了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援助體系的構建方向和構建方式。
關鍵詞: 發展援助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構建方式
自2007年以來,我國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進一步加大了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擴大了資助范圍。本文主要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以下簡稱貧困生)發展援助工作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發展援助的概念與主體
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人的發展是指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實踐三種活動及其作用是共時、交融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既滲透在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之中,又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社會實踐活動從綜合的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在個體自身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均處于常態的情況下,它往往成為推動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援助,以出錢、出力或出主意及提供精神上支持等方式相助他人。援助與資助不同,資助大多指給予金錢方面的幫助,與資助相比,援助涵蓋的范圍更廣。
發展援助,是指對特殊特定群體內的個體發展提供幫助。對貧困生而言,提供貧困生發展援助的主體是學校。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是一種包含著特殊個體、特殊環境和特殊社會活動的綜合性的影響因素,其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是任何單一影響因素都不具備的。就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仔細研究貧困生的特點和需求,創設條件,促進貧困生個體特質的正常發揮,使其朝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方向展現,實現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與個體特質發展方向的一致,并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我國高效貧困生資助工作現狀
(一)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取得成果。目前,我國高校構建了以“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資助體系。
該資助體系通過各類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各類補助、減免學費、綠色通道等方式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經濟資助力度大,范圍廣,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逐漸成熟,資助金額、資助項目逐漸增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逐年增大,在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就業成才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聊城大學為例。學校以構建機制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前提,以精準資助為核心,以提升質量為重點,以實踐教育活動為載體,建立健全了以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為主,以獎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為重點,以積極爭取社會資助為輔助,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及資助理論研究為特色的全方位資助育人服務體系,有效地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貧困生的實際認定工作難度大。因資助金額較大,貧困生的認定成為廣大學生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較強,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且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在面對眾多的貧困生認定材料時,我們無法對學生的情況一一進行實地考察,只能更多地依賴認定申請和貧困證明。由于公民稅收政策不完善、政府的信息平臺與高校無法精確對接、政府工作人員公信力等問題,學校無法對學生經濟情況進行精準認定,申請中的情況是否真實、貧困證明有多大可信度,都需要一一甄別。事實上,某些學生會夸大自己的困難,一些貧困證明可信度低,增加了貧困生認定的難度。“假貧困”的發生,同時也是誠信問題的重大成因。
物質幫助豐富,精神幫助不夠。一些貧困生有自卑的心理特征,經濟上的弱勢導致他們自卑,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并且看不到自身的優點,從而失去了很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這就要求輔導員等學生工作者時刻關注貧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但貧困生工作往往做得不甚細致,不能全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開展得還不夠。誠信和感恩作為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元素,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品質,然而,在資助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為了補助,故意夸大自己的困難;有的學生得到高額補助,對于他人的困難卻視而不見;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貧困,所以得到任何幫助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沒評上就認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學生誠信和感恩品質的缺失,有家庭和社會的原因,但高校應該加強教育。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誠信和感恩教育開展得不夠,主要表現為理念落后、目標模糊,形式過于單一,僅限于說教、板報宣傳等,效果欠佳,最終對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形成障礙。
貧困生教育內容相對單一。以“誠信、感恩”為主要教育內容,存在教育層面多、服務方向少,灌輸形式多、自我教育少,活動內容單一等問題。
三、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援助體系的構建方向
(一)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以人為本”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廣泛聽取學生利益訴求,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實際困難。是尊重個性化,倡導人性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經濟狀況、心理特點、日常表現、個人能力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全面援助服務。
(二)發展援助應促進貧困生的全面發展。以經濟援助為重點,是“授之以魚”,解決的是短期表面問題;以發展援助為重點,是“授之以漁”,解決的是學生長期發展問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構建經濟困難學生的援助體系,應以經濟援助為基礎,以發展援助為重點,推動經濟困難學生素質拓展,對學生學業、就業創業、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進行引導幫助。
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援助體系的構建方式
(一)組建貧困生社團自強社,構建貧困生自我教育發展平臺。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重要平臺,是學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載體,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發揮著重大作用。endprint
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組織構成的社團,因社團成員具有相似背景,相比其他社團更能讓學生擁有歸屬感,同時因成員擁有相似訴求,通過組織各類積極向上的社團活動,更容易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完善心理狀態,健全人格,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學習實踐能力,從而使社團成員更加積極、樂觀、自信、自強、自立。
自強社社團的凝聚功能、教育功能、素質發展功能通過社團活動體現。社團主題活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強化感恩意識、自強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完成從他助、自助到助人的轉變。另外,通過心理拓展和援助、職業發展指導、實踐創新、志愿服務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素質拓展引導。
針對學業有困難的“雙困生”,社團內部可以通過成立學業互助小組,達到學業的互幫互助。
(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很多時候面臨經濟以外的困境,比如心理困境,表現為緊張焦慮、厭學情緒等。這些心理困境與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期望、人際關系、社會壓力、就業壓力息息相關。因此,對家庭經濟苦難學生的援助,除了物質以外,還應該注重其心靈的強大,實現物質心理“雙解困”。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首先應完善心理預警機制,建立“學校心理中心-學院心理咨詢室-班級心理委員-宿舍舍長”四級心理工作網絡,形成團體咨詢、個體咨詢、網絡咨詢、電話咨詢、信函咨詢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對有異常行為狀態的個體能及時發現并予以重點關注。
對“經濟心理雙困生”的心理引導應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積極心理學主要是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類的內在積極品質和積極心理活動,研究內容包括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系統組織,強調充分發掘人類固有的、潛在的積極力量,以此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因此,在高校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著手建立貧困生積極的人格,促進貧困生產生積極情緒,并以此開發潛能。
高校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借助良好的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并形成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內容。如挫折教育,增強貧困生抗挫折能力,掌握戰勝挫折的方式方法。如感恩教育,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如積極賞識教育,積極發現貧困生的優點和潛力,促進貧困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情緒。同時,鼓勵貧困生投身陽光體育活動、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在積極的集體狀態中形成更加積極的人格情緒。
(三)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援助。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日漸突出,就業問題已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一些高校貧困生受家庭環境、社會資源的限制,相對于普通學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困境。加強對貧困生的就業援助,切實幫助這些經濟上處于劣勢的大學生解決就業困難,應是貧困生發展援助的重要內容。
國內外相關研究普遍認為,大學生可就業能力是個體取得和維持就業可能性所需要的個人資源。可就業能力有三個維度:確認和實施職業的能力、主動適應工作的能力、成功求職潛力。綜合來說,可就業能力是大學生選擇和獲得就業所具備的能力、性格、愿望、社會資源等特征的綜合,是學生綜合素質在職業生涯方面的集中體現,為大學生成功就業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同時,相關研究表明,可就業能力在不同情境中對大學生就業的價值不同,城鄉差距對大學生可就業能力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大學生的職業探索水平在就業績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援助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各類平臺,提高貧困生可就業能力。二是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別是農村生源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職業發展規劃指導。三是應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各類職業信息,促使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初步的職業探索。
參考文獻:
[1]劉青瑞,李曉璐.英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援助服務體系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2012(3).
[2]王宇清,閔曉陽,張瑜.試論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完善[J].教育與職業,2009(20).
[3]于海波,鄭曉明,許春燕,晏常麗.大學生可就業能力與主客觀就業績效:線性與倒U型關系[J].心理學報,2014,46(6):807-822.
[4]蘭桂.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學園,201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