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儒飛
摘 要 為有效幫助大學生創業,各大高校也采取了不同措施輔導創業學生,但以往的創業教育覆蓋學科窄、培養模式單一,無法補足學生創業短板,本文通過對昆明某高校對創業輔導的調查,提出專業化輔導新模式,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創業。
關鍵詞 創業輔導 實踐型教學 實操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84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lso taken different measures to guide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However, in the pas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vers narrow disciplines and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through a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counseling in Kunming, put forward a new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business.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al assessment
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的規模高達749萬,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就業形勢將非常嚴峻,而高校的擴招,使得具有本科學歷的畢業生量遠超市場需求,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不僅就業難,而且就業質量不高,比起給人打工,這一部分學生也更傾向于自己創業。恰逢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使得現有就業結構有些許變化,而這也對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
1 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研究
從2002年起,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大學生創業教育試點工作,但至今既未能在全國各大高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鑒作用,更并未形成大學生創業的熱潮。直到2015年,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大學生創業人數才從0.4%達到1%,其成功率更低,本文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長久以來非試點高校幾乎沒有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二是創業教育尚未形成科學體系,不能形成較好的示范作用;三是高校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過高,過度強調科技創新,無法調動人數占比較多的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
以云南省為例,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多數大學生創業會選擇開網店這種商業模式創新,但到目前為止,在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各種模式中,高校的創業課程沒有一個精確的定位來引導學生。省內各高校在逐步加開創業課程并將其納入學分管理的過程中,發現還有以下的主要問題:第一,許多高校尚未開設相關課程;第二、已開設課程的學校,課程設置強調理論,缺乏實踐;第三,課程設置定位不夠精確,過分強調科技創新。
2 大學生創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2.1 培養模式單一
以云南為例,目前部分高校采取單一創業園孵化模式,對本校生的創業項目進行孵化,孵化重點在于協助辦理各種工商登記和尋求天使資金,創業孵化僅能幫助項目上線,缺乏對創業團隊的系統性知識培訓,一旦項目被推入市場,面對企業經營中的稅收、合同、營銷等方方面面知識,導致項目失敗并不新鮮,比如著名的北京西少爺肉夾饃在成立之處就被爆出股權糾紛的問題;而另外一些高校僅強調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的幫扶,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大賽,但缺乏系統性指引。各大高校熱衷于組織或帶領本校生參加地區或全國性的創業大賽,這跟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有一定的關聯,然而僅僅通過參加比賽來凸顯本校創業教育的成果,這使得盡管我國的創業教育已經長達十年之久,但未取得長足的進步和成效。
2.2 培養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特色
所有創業項目統一管理,人員和資金配備不足,使得大部分學校創業教育缺乏特色和針對性。學生整體素質不高、教育資源不足等多方因素由又導致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難以通過技術創新來創業。而現在各大高校更傾向于對學生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創新型培養,以昆明某高校為例,其創業課程為線上教育,引入的是清華大學的課程作為創業教育的通識課程,對正在創業的大學生,通過將其引入創業園的方式,進行個別化輔導。這一模式中,講授通識課程的老師為校外導師,講授方式為在線課程,學生無法與任課老師進行溝通,而校外導師講授的內容寬泛而淺顯,不能滿足不同學校學生的需求。對于諸如清華大學的學生來說,學科背景強、學生素質高,學生有條件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從而進行創業,而對于普通高等學校來說,學生素質和學校實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很難實現技術創新,這樣的培養方式也勢必無法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因此,地方高校在創業教育培養教育上應重新定位,將更側重于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納入重點教育范圍,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3 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根據教育部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對輔導員主要工作職責的要求,輔導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為學生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因此,絕大多數高校的創業指導工作人員即為創業學生的輔導員。但就業不等于創業,完全依托于輔導員指導的創業項目有其短板。
首先,輔導員僅僅能對創業者進行專業上的輔導。以昆明某高校為例,部分學生可借助學科優勢創業,比如農學院的學生,開展的家庭蔬菜綠化項目,信息學院的學生開展的有關互聯網+的創業項目,他們的輔導員同時為本專業出身,具有較好的學科背景,可對其進行專業內容上的輔導,但涉及到專業以外的內容,如財務知識、管理知識、法律知識等,則愛莫能助。endprint
其次,輔導員非專業的創業輔導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大學生進行創業輔導。無論是橫向管理模式還是縱向管理模式,大部分輔導員分工明確,在學院內承擔著事務性工作,鮮有專門的創業指導輔導員,這使得輔導員無法抽出時間和精力對本學院學生的創業項目進行系統指導,且指導是為了參加比賽,如果該學院的學生真正有項目要上馬,輔導員很難全程跟蹤服務。
最后,我國輔導員工作本身也在探索當中,涉及學生工作的內容廣泛,創業只是其中一部分,尚未形成專門的體系,大多數老師也是邊學邊指導。除了輔導員之外,部分院校會將創業教育納入就業指導范圍內,由該校就業指導部門承擔相應的創業教育及創業服務工作,同樣面臨專業化程度低、師資配比不足的問題。
3 普通高等學校如何實現對大學生創業指導的專業化
(1)構建和完善創業指導教師隊伍,設立創業教育教研室。盡管各大高校陸續開展起創業教育課程,但課程的開設還依賴于線上教育或創業輔導教育,并未形成適合本校學生的專業課程體系,究其原因是尚未設立創業教育教研室,組織專門的教師隊伍對本校學生創業規律進行研究,尋找出適合本校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是以技術創業為主還是商業模式創新為主還是兩者兼有。以馬云為例,非傳統名校畢業的馬云的成功并不來自技術創新,恰恰是商業模式創新,將商品從實體店出售改到網上出售,出售的東西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僅僅是售賣方式,這種方式的改變不僅使得馬云獲得了成功,而且帶動了中國消費模式的轉型,2015年在全國擁有90家門店的萬達關閉了40多間門店就是最好的證明。①
(2)基礎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設置,基礎教育是指與創業相關的財稅、法律、市場調研與營銷等相關學科教育,專題教育可以圍繞著創業政策解讀、創業機遇識別、創業風險識別、創業團隊搭建等多個主題開設,并且可以聘請當地企業家成為校外指導教師,打通校內校外教育,實現校企合作。2014年,通過國家公務員報考審核的約為136萬人,據西南政法大學研工部調查,西政學生就業的主流之一是考公務員,就研究生來說,每年有50%以上的人考上了公務員,以前還可以達到60%~70%。目前,人們對大學生創業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只要有錢創業就能成功,對企業運營、管理等相關內容缺乏足夠認識,使得創業項目即使能夠迅速上馬,融到資金,但難以維系長遠的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在對有創業大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是基礎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基礎教育是針對創業者的普遍需求開始的諸如法律基礎知識、財務基礎知識、市場調研及營銷類知識的普及性教育。一個企業的運作離不開財務、法律相關人士的輔助,但對初創企業來說,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聘請專業人員,所以如果創始團隊中有人對相關問題有所了解,將大大提高企業創業的成功率。
(3)基礎教育與創業孵化相結合。在對學生開展基礎學科教育、專題教育的同時,也應鼓勵學生進行創業設想,對操作性強、可運轉的項目,可以有創業指導師幫助孵化。事實上,有很多大學生在社會輿論的引導下,有很強烈的創業愿望,但生活閱歷的缺乏和對創業的不清醒認識,使得他們的創業設想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有學生希望在學校里開設溜冰場,并要求學校提供相應的場地,這樣的學生往往從自身興趣出發,缺乏市場調查和分析,如果讓這樣的學生盲目創業,不僅會導致經營失敗,而且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因此,在對有創業想法進行基礎教育普及后,應對有創業需求的學生進行創業輔導,挑選操作性強、可運作的項目重點孵化,這也要求我們的老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對創業輔導進行深入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幫助學生辦理工商登記的層面,要能對大學生創業提出實質性、建設性的意見。
(4)改革基礎課程考核體系。弱化應試教育,突顯實操考核。創業教育作為新興課程區別于傳統理論性課程,它應該是一門應用型的課程,更突出實踐性,無論是授課內容還是考核方式都應不同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應縮減課程中純學理性內容,將專業知識與創業實際相結合,創業課程的考核方式應更貼近創業實操,比如,在市場調研類課程中,可以通過真實的市場調研問卷的考核方式代替考試。
我們認為創業教育是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單一的課程體系和缺乏實踐無法滿足創業教育的需求。為了能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業者的綜合素質,降低其創業路上的風險,應該更加注重對創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創業實操培訓,這要求我們首先要有專業的創業導師團隊,構建創業課程教研室,將創業基礎學科教育和創業孵化相結合,通過實踐性的課程設置滿足創業學生的“試水”需求,并給予相關指導,這樣才能提高創業學生的成功率。
基金項目:昆明學院校級課題 項目名稱:普通高等學校對大學生創業輔導的專業化研究——以昆明學院創業園為例 項目編號:XJSZ1501
注釋
① 林曉麗,全杰.萬達關閉門店加速轉型 蘇寧或成“接盤俠”[N].廣州日報,2015-11-03.
參考文獻
[1] 黃敬寶.中國大學創業問題研究綜述(2008-2010)[J].改革與戰略,2011(11).
[2] 鄧暉.高校如何上好創業課[N]光明日報,2015(5).
[3] 黃亞生,張世偉等. MIT創新課:麻省理工模式對中國創新創業的啟迪[M].中信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