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雍江+林可勇+左全順
摘 要 為了探究布依族、苗族大學生雙文化認同整合、內外群體認同及二者的關系,本研究采用問卷法對305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在外群體認同上,布依族大學生顯著高于苗族大學生,而內群體認同不存在顯著民族差異,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均表現出外群體偏好現象;(2)雙文化認同整合不存在民族間差異;(3)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內、外群體認同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 雙文化認同整合 群體認同 布依族大學生 苗族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5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86
Abstract A study was made on relations between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group identity of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by taking 305 Buyi, Miao minority students as subjects throug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Buyi college students out-group ident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iao stud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 on the In-group identity; Buyi and Miao college students had out-group bias phenomenon;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the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3)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had a positive predict effect on the in-group identity and out-group identity.
Keywords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group identity;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族群及個體不再是單一文化特征的保有者。比如,海外定居者、留學生、移民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等,這些群體受母體之外至少一種文化的影響,都可稱之為雙文化個體或多元文化個體。[1]雙文化個體常需妥善處理兩種文化的關系,方可達到良好適應。有研究表明,移民和少數族群使用最多的文化適應策略是雙文化認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BII)策略。[2]所謂的雙文化認同整合是指個體如何組織其對兩種文化的認同,也就是雙文化者對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看作相容或沖突的程度。[3]有研究發現,雙文化認同整合越高,心理適應越好。[4]除此,個體在接觸外群體、適應外文化的過程中,會面臨內、外群體認同問題。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在進行群體間比較時,往往會擴大內外群體的差異,給予內群體更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群體偏見。[5]已有研究發現,無論藏、回族大學生[6]及藏、漢族大學生[7]均存在內群體偏愛現象。不過,近年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弱勢群體成員中存在外群體偏愛現象。這可能是人們對權威的一種服從和自我保護策略的反映。[8]
此外,來自對藏、回族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外群體認同存在顯著正相關,對其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9]可見,雙文化認同整合越高,對外群體越認可,評價越好。不過照常規推理,雙文化認同整合程度越高,少數民族群體對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視作相容的程度就越高,[10]也就是高雙文化認同整合者不僅是對外群體有更高的認可,對內群體也應有更高的認可。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在文化保有、傳承乃至創新方面各有差異。比如,在甘肅、西藏等地居住的藏、回等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文化特征鮮明。而另一些少數民族如貴州地區的布依族、苗族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有必要探究這些地區少數民族對兩種文化的整合情況,群體認同模式以及二者的關系。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試
選取貴州省黔西南、畢節、黔東南等地三所高等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共有305人,其中,布依族被試153人,苗族被試152人。男生134人,女生171人。大一學生83人,大二學生148人,大三學生72人,大四學生2人。為保證被試具有雙文化特征,選取的被試均需要在本民族環境中生活3年及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BII測量量表
采用《雙文化認同整合量表》。[11]它在本研究中的科隆巴赫系數 為0.62,KMO值是0.70,較保險;球形檢驗p<0.001。可作為測雙文化認同整合的工具。該量表共有8個題目,有4個反向計分題,將這4個題目反過來計分后,算出被試的平均分,然后再找出所有被試平均分的中位數,根據這個中位數進行高、低BII的分組,大于或等于中位數的分為高BII組,小于中位數的分為低BII組。[12]本研究中,進行分組的中位數為3.125,分組后,高BII組被試有156名,低BII組被試有149名。
1.2.2 群體認同量表
該量表包括內群體認同量表和外群體認同量表。[13]均采用6點計分,從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其中,內群體認同量表由6個題目組成,該量表總分越高,說明被試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的肯定和認同越多,對所屬群體就具有更強烈的歸屬感。本研究中該分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數 為0.85,KMO值是0.85;球形檢驗p<0.001。可作為測量內群體認同的工具。外群體認同量表,測量被試對主流群體的態度,共有6個題目,一個反向計分題。該量表得分越高說明對主流群體的態度越積極。本研究中該分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數 為0.75,KMO值是0.81;球形檢驗p<0.001,可以作為測量外群體認同的工具。整個量表的科隆巴赫 系數為0.84。endprint
2 研究結果
2.1 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內、外群體認同的差異(見表1)
對布依族、苗族大學生的內、外群體認同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在內群體認同上,布依族大學生與苗族大學生得分沒有顯著差異(t=1.04,p>0.05);在外群體認同上,布依族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苗族大學生的得分(t=2.24,p<0.05)。
對所有少數民族、布依族、苗族大學生被試的內、外群體認同分別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所有少數民族大學生內群體認同顯著低于外群體認同(t=-5.69,p<0.001);布依族大學生的內群體認同顯著低于外群體認同(t =-4.68,p<0.001)。苗族大學生的內群體認同顯著低于外群體認同(t =-3.36,p<0.01)。這說明布依族、苗族大學生身上均存在外群體偏好現象。
2.2 BII在少數民族間的比較
考慮到不同民族的BII可能不同,對布依族、苗族大學生的BII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在BII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t=1.59,p>.05)。
2.3 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內、外群體認同的關系
為揭示布依族、苗族大學生的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內、外群體認同的關系,對它們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內群體認同呈顯著正相關(r=0.386,p<0.01),與外群體認同也呈顯著正相關(r=0.177,p<0.01)。
2.4 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內群體認同的預測
以雙文化認同整合為自變量,內群體認同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內群體認同存在顯著線性關系(F=53.07,p<0.001),回歸系數顯著( =-0.39,p<0.001),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內群體認同有正向預測作用。預測力為14.6%。
2.5 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外群體認同的預測
以雙文化認同整合為自變量,外群體認同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外群體認同存在顯著線性關系(F=9.75,p<0.01),回歸系數顯著( =-0.18,p<0.01),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外群體認同有正向預測作用。預測力為2.8%。
3 討論與分析
3.1 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內外群體認同差異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內群體認同上、布依族和苗族大學生無顯著差異。可見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對自己群體的認同相當。而在外群體認同上,布依族大學生外群體認同得分顯著高于苗族大學生。有研究認為差異的原因是與漢族群體接觸水平不同造成[14]。不過,本研究中兩個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漢族大學生的接觸上的差異不大。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人格因素。有研究苗族人在掩飾性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布依族人[15]。當然,這有待求證。
此外,無論布依族大學生還是苗族大學生在內群體認同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外群體認同的得分,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存在外群體偏好現象。與呂慶燕,王有智(2011)和妥靜(2014)研究結果不一致。而與一些研究發現的弱勢群體存在外群體偏愛的結果類似。對于這種現象,研究者總結的證據表明,弱勢群體成員即使受到外群體的歧視,但他們常傾向于貶低內群體而對占統治地位的外群體持積極態度。[16]不過,對于不存在民族歧視的中國來說,這種現象出現,更可能的原因是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主流文化占優勢。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接觸和學習主流文化、從而對主流群體更為認同。
3.2 雙文化認同整合在民族間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雙文化認同整合不存在顯著民族差異。與對回族、藏族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7]原因可能是回族、藏族大學生與主流群體的接觸有差異(回族接觸主流群體大于藏族),而本研究中的取樣來自貴州地區,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在與主流群體的接觸上差異不大。
3.3 雙文化認同整合與群體認同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雙文化認同整合與內、外群體認同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內、外群體認同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對內群體認同的預測力較高,為14.6%;對外群體認同的預測力低,為2.8%。這說明雙文化認同整合越高,就越能融合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形成良好群集關系。這與妥靜(2014)的研究結果不太一致,該研究中發現雙文化認同整合僅能預測外群體認同[18],即個體越能組織和協調好本族和主流兩種文化,對外群體認同越高。造成兩個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被試差異造成的。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在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方面要弱于藏族、回族大學生,而在與漢文化的接觸方面卻勝于藏族、回族大學生。
4 結論
(1)布依族大學生外群體認同顯著高于苗族大學生,內群體認同不存在顯著民族差異,布依族、苗族大學生均表現出外群體偏好現象。(2)雙文化認同整合不存在民族間差異。(3)雙文化認同整合對內、外群體認同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基金項目:2016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經費項目課題(項目編號:2016ZC149);貴州省重點支持學科“應用心理學”建設項目(黔學位合字ZDXK[2014]30號)
參考文獻
[1] Padilla A . Bicultural social development[J].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006.28(4):467-497.
[2] Berry, J.W.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APA Press, Washington DC,2003:17-37.endprint
[3] Sam D L, Berry J W.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M].Cambridge, England:, 200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Lin Hui Hsu.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tells ingroup/outgroup orientation of bicultural Asian America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35: 853- 866.
[5] Mok, A., Morris, M., Benet-Mart€韓ez, V., & Karakitapoglu-Aygun, Z. Embracing American culture: Structure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networks among first generation bicultural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7.38(5):629.
[6][9][10][11][12][13][14][17][18]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75-480.
[7] 妥靜.民族本質論、雙文化認同整合與群體認同的相關研究——以回族、藏族大學生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14.
[8] 呂慶燕,王有智.藏族、漢族大學生內外群體偏愛效應的差異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1.3:99-103.
[15] Jost, J. T. ,Burgess, D.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group and system just if ication motives in low status groups[J]. Personalit 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26:293- 305.
[16] 鄭榮雙,蔣春華.民族地域差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基于人格特質的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2):95-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