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防
摘 要 運動低欲望是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其典型特征是向內、向弱和向后。本研究根據青少年運動低欲望的特征和表象,通過分析影響青少年運動低欲望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運動風險過度化、內向且同質高狀態和運動遷移能力欠缺等,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青少年 運動低欲望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87
Abstract Low desire for exercise is prevalent among adolescent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inward, backward and backward mo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and appearance of youth sports low desire, including the main factors, produc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youth sports low desire: motion, and the risk of excessive inward migration of homogeneous high state and lack of exerc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dolescent; low desire for sports; influencing factors
2016年國務院先后頒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三個文件,三個文件都將青少年作為實施的重點人群,引領推動學校體育發展,健全學校體育制度,大力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這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勢必會使我國學校體育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最近幾年,全民體質特別是青少年逐年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群15到25歲左右的年輕人身體素質差的人越來越差,他們經常為多跑一圈而斤斤計較,運動量普遍偏低。這類人對擁有健康身體毫無欲望,他們的特色是“只用手機和世界連結,跟朋友之間的聯系就是手機,上網獲得各種資訊的管道也是手機,連電視節目也用手機收看”,這就是典型的運動低欲望表象。而“向內、向弱、向后”(個性內向、體能弱化、后退消極),是運動低欲望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旨在分析加速青少年運動低欲望現象出現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對策,以改善這種對健康無欲無求的局面。
1 青少年運動低欲望影響因素
1.1 運動風險過度化
近幾年出現的多起馬拉松猝死事件以及健身運動期間出現的危險事件,給家長和眾多運動愛好者敲響了警鐘。盲目參加運動其風險確實存在,但合理選擇適合不同人群的項目,在科學指導下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這種風險。不能簡單地以取消運動來規避這種風險。仔細分析這些事故不難發現存在很多操作失誤的地方,除了自身存在運動風險外,盲目鍛煉,一味追求成績且未規范操作是造成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選擇不運動是因為他們認為運動帶來的風險無法去估量,而根本沒有考慮不運動帶來的風險會更大,并且他們認為當有時間、資金、精力和需要時再運動也晚。
在學生自覺運動意識不到位的情況,要求體育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施加太大的運動量或者過難的動作也不切實際。再加上運動風險帶來的職業風險,也考驗著每個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筆者在任教大學體育教學十五年來,見過不少在高中階段因為運動不當造成的傷害事故,個別甚至是影響終身健康。我們在評價運動風險的同時,應該多普及科學運動知識,讓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識,學會自救和救人知識,知道如何規避風險。英國的中小學體育課已經講到腦科學和心血管科學等知識,而我們僅僅還停留在運動技術的傳授方面,幾乎所有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結構和健康的標準一無所知,又何談運動興趣和欲望。
1.2 獨生子女的政策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無須面對競爭,在家可以隨心所欲,想吃的時候就吃,所有的電玩游戲,都是自己獨享。對于家長而言,青少年就像養在籠子里的小鳥,受不得半點委屈,更不能出現任何的傷害,對于風險相對較高的運動項目,都避而遠之。一旦出現問題,是任何家庭都不能承擔之重。所以寧愿有一些小毛小病也不愿孩子選擇運動健身,只要是能把學習成績提上去,考上一個好的學校,其他事情可以放在以后去做。不可否認,新時代的獨生子女自身的優越條件和良好的學習能力,使他們有著良好的素質。但他們存在的問題同樣很多,獨立能力和抗壓能力相對欠缺,高科技產品充滿了他們的生活,打發空閑時間的機會較上一代增加了太多,運動已不是他們的優先選擇。
1.3 內向且同質高的狀態
當全社會呈現內向且同質性高的狀態,喪失大志個性內向的年輕人增多,雖然躲在其中感覺很舒適,人卻變得很脆弱,而且會愈來愈退化。現代的青少年對自己身體健康要求越來越低,運動自發主動性普遍較差。江蘇省2016年學生總體近視率為73.6%,高中及大學學段的近視率接近90%,男生單杠及格率不足10%。北大的一項調查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一半人口近視(約7億人)。當有一天自己身體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頸椎病、肥胖和癌癥等一系列疾病纏身,原本舒適的“搖籃”變成了“墳墓”,這就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的現象?,F在很多教育者向學生灌輸的是“專業技能、轉潛力和價格標簽”的教育。運動技能和意識的培養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就可以了。國外對擁有健美身材者的觀點是:第一這個人比較有能力,第二比較懂得訓練,第三品格意志相當頑強,是屬于成功的人。而在國內,身體強壯者總是給人一種頭腦簡單的感覺。再加上中國人飲食結構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國內那種看上去就是運動愛好者的比例非常低,在大街上更多的是肥者更肥、瘦者更瘦,細胳膊細腿卻挺著圓圓肚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多?,F在大街上50米一家藥店或眼鏡店,500米卻也未能有一家健身房,是目前社會真實的寫照。endprint
1.4 運動遷移能力減弱
各項運動項目之間具有一定的遷移性,但關于此類課題的研究和推廣在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每一項運動都從零開始,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要學會理解學習運動經驗的遷移,把一項運動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另一項運動去。如網球和高爾夫的運動技術就具備很強的遷移性,這一點對刺激我們學習運動的積極性有著重大的意義,正確理解一項運動能極大激發學習這項運動的欲望?,F在學校體育教學“為運動而運動”,單純進行技術教學,一旦遇到瓶頸,便會削弱學生運動的興趣。
1.5 食草化的年輕人&活力十足的老年人
年輕人的運動欲望不斷降低,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現在大學生50米體測及格標準已經降到9.1秒(男生)。根據多年的大學體育教學經驗發現現在大學里一個班級能熟練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的同學的比例不到40%,經常是30人的班級組織一次全場的籃球教學賽事比較困難的。經過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體育課,未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一方面是場地的限制,二是興趣的缺乏,這二者又形成一個死結。
另一方面活力十足的老齡者也引人注目,各種暴走團廣場舞輪滑社等都有老年人的身影。在開放的校園操場上,跑步健身的多是中老年人,很少看到青少年的身影。現在的老年人空間和時間足,尤其是以前只關心工作并未培養興趣的人,開始參加各種團體運動。他們參與運動常常是單純的、自發的和定期的,這和多數青少年受迫地參與運動形成鮮明的對比。
1.6 父母師長淪為負面教材
師長父母表面上看似過著不錯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子女教育和醫療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實生活并不開心,他們走進健身房和運動場的比例更低,這也無形中給青少年帶來嚴重影響。其實成年人更知道運動的益處,由于種種原因自己并不能參與到運動中來,就開始重視下一代的身體鍛煉,積極給孩子報各種運動類訓練班,迫使孩子參與到運動中來。但運動意識的培養和運動技能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大環境,作為師長并沒有給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身材日漸走形的他們無形中導致了青少年運動低欲望的泛濫。
1.7 運動是一項教育投資
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觀看比賽和購買運動用品的費用也是教育投資。盡管現在一些地區的中考把體育納入到考核范圍,但標準是普及標準,門檻過低,還未能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依然把孩子送到各種文化和藝術培訓班。體育也應該像普通學科一樣,讓孩子接受全國一律平等的教育,對于運動有發展潛力的孩子,應該施以“英才教育”?,F在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沒有“弱點”的學生,但恰恰身體素質低下是青少年最大的“弱點”,現在是以“強項”決勝負的時代,一切的“強項”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強壯的身體基礎上。
2 結論
影響青少年運動低欲望的因素有多種,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跋騼?、向弱、向后”是運動低欲望的典型特征,是造成青少年對健身無欲無求的根源。本研究并不是要指責青少年運動低欲望,因為這種傾向,在時代脈絡下,也是一種合理選擇,但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3 建議與對策
(1)多普及運動科學知識,增加急救知識和運動生理生化知識,讓青少年了解運動時身體各器官的變化。學校所有老師都應發揮各自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教育,以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而不僅僅是體育教師的工作。
(2)在進行專項技術教學的同時增加適量的體能訓練。我們的體育課很多情況下都是熱身完畢直接進行技術教學。體能是完成專項技術的基礎,強化體能能進一步提高專項課的效果。
(3)完善學校健身場館,增添器械健身房和有氧運動健身房。據調查,很多學校健身場所每生擁有平均面積低于2平米,離教育部要求人均4.7平米相差較遠。
(4)“運動在運動外”是健康最大的源泉,在青少年中提倡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課題名稱:藝術類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標準的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3SJD890016
參考文獻
[1] 盛怡,楊洪,繆律.美國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啟示——以布萊恩特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
[2] 盧剛.動商研究:從通俗走向科學[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3] 大前研一.社會低欲望.新國富論[M].天下文化.書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