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良+王立燕+陳云棟
摘 要 在視頻監控與車聯網應用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城市的大多區域都安裝上了各類視頻監控設備而各種車輛也安裝了行車記錄儀或者GPS設備的智能終端等,每時每刻都產生著大量的時空軌跡數據,這些大數據記錄著與案件相關關的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何果、何情的發展變化過程,記錄的這些數據,相互碰撞之后能夠為視頻偵查提供更有價值的破案線索,本文結合實際案例,總結出一些偵破視頻偵查案件的偵查思維。
關鍵詞 時空軌跡 時空關系 刑事偵查
中圖分類號:D63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68
Analysis of Video Detection Cases Based on Time Space Relationship
ZHAI Jinliang[1], WANG Liyan[2], CHEN Yundong[3]
([1]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854;
[2]Dongping Coun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Criminal Investigation Brigade, Taian, Shandong 271500;
[3]Dongping Coun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Xinhu Police Station, Taian, Shandong 271500)
Abstract In the video surveillance and vehicle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many of the city's most areas are installed on various types of video surveillance equipment and various vehicles also installed tachograph or GPS devices such as smart terminals, all have a large amount of trajectory data, these data records the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ases who, what, when, where, how and where fruit He Yin, the process of feeling, record the data, after the collis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clues to solve the case for video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ase, summed up some investigative thinking from case video.
Keywords time space; time space relationship; criminal investigation
隨著科技的進步,運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實現案件的偵查已成必然趨勢,視頻監控的運用將案件的偵查工作引向一種廣闊的偵查模式。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紛繁復雜的數據信息越來越多地為案件的偵破提供更為廣闊的服務,本文以實際案例為出發點,結合時空軌跡和數據碰撞的運用,闡述視頻偵查在案件中的有效運用。希望通過結合實戰需求總結出更多現實可行的破案經驗和理論指導。
1時空關系解析
1.1 對時空關系的解析
是指移動對象的位置和時間的記錄序列。[1]伴隨著GP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跟蹤檢測技術以及視頻監控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能夠快速、高效地獲得時空軌跡數據。時空軌跡數據能夠更加形象的呈現時空對象的相關特性,將不同對象的時空軌跡數據進行數據碰撞,有助于對相關對象的行為模式、活動軌跡、運行方式以及作用狀態等進行分析研判,綜合分析后得出對象的行為方式和相關特性。[2]
1.2 對視頻偵查的解析
視頻偵查,是指在偵查工作中利用視頻監控等各種攝錄設備及系統獲取的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實現定位、追蹤、發現、查獲目標人員,從這些資料和數據中獲得偵查破案的線索和信息,確認目標人員的體貌特征和行為軌跡,并對其案前和案后的犯罪行為軌跡進行動態分析和綜合研判,明確案件情況、偵查重點、偵破途徑,鎖定犯罪嫌疑人的一種偵查模式。[3]視頻偵查是在視頻監控的基礎上應運產生的,但視頻技術并不是監控技術,監控范圍則較大除此之外還包括跟蹤、守候、監聽等等。現代視頻監控是通過前端攝像、中端傳輸和記錄、后端顯示,對拍攝區現狀實施不間斷的實時反映、監控、記錄的音像綜合系統。[4]現代監控技術具有流行性和普遍性,它遍及公共場所、個體私營場所之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監控設備所獲取的數據是視頻偵查所不可估量的價值資源。而視頻偵查絕卻沒有這么局限,除此之外它還包括一些非監控的視頻技術,如視頻勘查指揮、視頻案情會議、視頻報警聯動等等。伴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車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興起視頻技術逐漸普及,它是所有影像數據技術的總稱。[5]
綜上所述,從相關性、理論性、現實性、應用性以及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在實際案例中,以查看案發地區案件發生時段的視頻監控或監控卡口為出發點,分析被害人或嫌疑人的時空軌跡關系及其相關體貌特征,發現與案件相關的偵查線索,再將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數據分析挖掘,最終明確作案過程并逮捕犯罪嫌疑人。針對視頻監控條件下的駕車作案或者與車輛有關的案件更為有利,這是一種逆向的、發散的偵查思維。因此,基于時空關系的視頻偵查案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endprint
2 時空關系流程圖(見圖1)
3 案例解析
3.1 案情簡介
2015年4月29日7時38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公安局警務指揮中心接到有關群眾的報警電話,在田東縣祥周鎮“東德”路口附近的324國道公路邊發現一輛車牌號為桂L1E013三輪摩托車停靠在公路邊,大約40歲左右的一名女子死在三輪摩托車的后座上。
3.2 破案經過及分析研判
案發后,田東縣公安局局長立即率領刑偵、派出所民警趕赴現場展開調查。
經刑事技術人員詳細勘查現場之后,在三輪摩托車的后座踏板上提取到了有價值的痕跡物證。一枚是灰塵加層殘缺鞋印,該鞋印花紋形態較清晰,經技術人員分析鑒定后認為是乘車人左腳鞋后跟所留,鞋跟長約10cm,寬約7cm,鞋底花紋形態為橫條狀;另一枚是血跡加層殘缺鞋印,該鞋印花紋形態較模糊,只能反映出4根橫條狀花紋形態,經技術人員分析鑒定后認為是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搬運尸體上車時所遺留。對這兩種鞋印的花紋形態進行分別檢驗和比較檢驗后,發現兩鞋花紋的形態、長短、大小及其細節特征均相符合,所以認為是同一雙鞋所生成。最后認定兩枚遺留在現場的殘缺鞋印都是犯罪嫌疑人所留。
經過調查死者所駕駛三輪車編號“遠東303”,經常在田東縣城區內活動。通過對案發周邊地形分析,偵查員認為死者于4月28日當晚載客出城后被害,經過國道324出城。因此偵查員決定調取當晚沿路視頻進行分析研判。
對案發現場周圍區域進行排查,尋找監控攝像頭并調取相關的監控錄像進行初步分析。根據死者三輪車的行駛方向,從案發現場進行倒追,最先在祥周鎮東德路口的一個監控視頻里發現了死者三輪車的蹤跡,死者駕駛三輪車于北京時間28日20時53分左右(校正時間)經過東德路口并被監控視頻記錄下來,通過該視頻,偵查員還發現了一個對視頻分析極為有利的情況,就是死者駕駛的三輪車尾燈只有左邊是亮的。
經過分析研判,20時29分10秒左右(校正時間)死者駕駛三輪車第一次經過瑞成酒樓,說明此時尚未掉頭。
20時29分56秒左右(校正時間)經過東寧路果蔬批發市場并掉頭往城區方向行駛;確認死者駕駛三輪車掉頭之后,視頻組調取了返回沿路的監控視頻進行查看,最終在兩個地方的監控視頻里發現了死者駕駛三輪車的影像。20時34分10秒左右(校正時間)經過農商行門口往城西加油站方向行駛,依舊為空車狀態。
20時35分53秒左右(校正時間)死者駕駛三輪車經過城西加油站8通道視頻監控范圍。
通過對天網城西加油站球機和城西加油站監控視頻的仔細查看,確認死者駕駛三輪車經過城西加油站視野范圍后并沒有再次出現在天網球機和加油站監控探頭的視野范圍內,這說明了死者駕駛三輪車在這一區域內再次掉頭往案發現場方向行駛。至此,視頻偵查人員成功將死者的活動軌跡刻畫出來,并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劃定了死者與兇手接觸的重點區域為城西加油站與東寧路果蔬批發市場之間,因為過了果蔬批發市場之后人員稀少,一般客運三輪車輛不會往城外攬客(見圖2)
利用谷歌地圖和監控時間進行演算,速度=路程/時間,即=S/T得,(果蔬市場城到西加油站)為12.9Km/h;(城西加油站到果蔬市場)為24.4Km/h;(城西加油站到案發點)為31.6Km/h。通過對車輛運行速度的分析,車速明顯加快所以得出嫌疑人最有可能是在城西加油站監控盲區內上車的。
結合案件現場嫌疑人所留的鞋印,痕檢技術人員將案件現場提取的嫌疑人鞋印輸入足跡系統鞋底花紋樣本數據庫內查詢,發現經過調查走訪發現該鞋樣為福建省廈門市鴻星爾克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鴻星爾克運動鞋。視頻偵查人員經過對視頻的仔細查看分析,通過圖像技術處理,得出嫌疑人應該身著深色長褲、灰白色運動鞋。
通過對加油站周圍社會監控的分析視頻偵查專家發現一名嫌疑人,在網吧的視頻監控中發現該嫌疑人的登記信息,最終鎖定犯罪嫌疑人陶某。
技術人員依法對鞋上遺留血跡提取檢驗與死者顧某的DNA樣本相符,犯罪嫌疑人所穿鞋子與收集的兩款鞋子比較后,確定了其中一款鞋子,將犯罪嫌疑人陶某所穿鞋子的鞋底花紋形態與死者死亡現場所提取到鞋印進行分別檢驗和比較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檢材和樣本的鞋底花紋形態基本吻合,最終將犯罪嫌疑人陶某緝拿歸案。
4 視頻案例分析要點
(1)明何人,何人是指與案件有關的所有人員。在處理視頻監控類案件的時候,通過回放視頻影像資料,尋找與本案相關的所有人員。
(2)是何事,是指案件的性質,結合相關影像資料進行調查訪問、現場勘查,了解案情,分析案件性質,理清案件的事實情形開展偵查工作。
(3)在何時,要明確犯罪的發案時間,依據時間順序,尋跡追蹤,分析、推斷作案過程等等。
(4)處何地,利用視頻監控,勘查實施犯罪活動的地方,包括實施犯罪的地方以及掩蓋犯罪事實的地方,明確是拋尸現場還是移尸現場,固定案件的發生地才能高效的開展現場勘查工作。
(5)為何因,利用監控資料所反映的線索,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作案目的等等。
(6)得何果,評析并判斷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各種結果,可以分為直接或間接。
(7)解何情,在視頻監控案件中,可以理解為具體的案件情節,包括作案手段、作案方式、作案過程、作案特點等等。
我們要從視頻監控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文中提到根據運動的時間和距離分析速度變化,由此斷定嫌疑人何時上車),準確定位嫌疑人活動范圍,進行分析研判。處理視頻案件的辦案民警要有足夠的耐心從海量視頻中發現蛛絲馬跡,尋找嫌疑人或嫌疑車輛的特征,確定嫌疑人或嫌疑車輛的作案軌跡及其基本特征(車輛的外觀特征、嫌疑人的體貌特征以及作案特征),再運用視頻偵查技術手段將其轉化成線索和證據。理解視頻偵查的可視化為偵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視覺基石,視頻中發現嫌疑對象的特征或活動信息后,應懂得多庫聯查、比對分析,結合運用技偵手段獲取情報信息,是視頻偵查工作高效、順利、有序開展的切實保證。要綜合運用互聯網、車聯網、各種數據庫(例如DNA庫、足跡庫、指紋庫等等)、警務信息綜合系統、天網視頻監控系統、警務綜合平臺、DQB平臺、微云平臺、情報信息綜合應用平臺、旅店業管理系統、SIS系統、GPS系統、交警卡口、出租車公司系統等等各種現代化的大數據綜合平臺,實現數據的共享、共用。
綜上所述,通過揭示視頻案件的七大要點,希望能夠為查明各種犯罪案件的事實真相,揭露證實復雜犯罪情況提供一種偵查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 Li X, Han J, Kim S, et al. Roam: Rule- and motif-basedanomaly detection in massive moving object data sets//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Philadelphia: SIAM, 2007.
[2] 龔璽,裴韜,孫嘉,羅明.時空軌跡聚類方法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1(5):522-534.
[3] 楊洪臣,李苑.視頻偵查技術[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7):3.
[4] 吉根林,趙斌.時空軌跡大數據模式挖掘研究進展[J].數據采集與處理,2015(1):47-58.
[5] 陳聞高.論視頻偵查技術[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4(2):3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