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丁瑜 伍艷婷 黨齊秦
摘 要 近年來,以道德爭議為焦點的網絡輿情事件的數量及輿論壓力指數不斷攀升,其中流露出的道德焦慮作為一種道德情感,一方面讓道德主體產生擔憂與不安,動搖其已有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也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道德體系建設,促進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形成的重要動力。本文將剖析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的表現形式和特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出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的調適策略。
關鍵詞 網絡輿情事件 道德焦慮 調適策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71
Moral Anxiety i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vents and
its Adjustment Strategies
LI Shuo, DING Yu, WU Yanting, DANG Qiqin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moral dispute is the focus of the event and the number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ressure index rising, which shows the moral anxiety as a moral emotion, a moral subject let worry and anxiety, shake the moral belief, on the other h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 system.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od social morali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anxiety i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vents, and combin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ut forward the adjustment strategy of moral anxiety in online public opinion events.
Keywords public opinion events; moral anxiety; adjustment strategy; socialist core values
1 網絡輿情事件及道德焦慮的含義
網絡輿情事件是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由特定因素誘發,使得網民圍繞一定的主題,利用一切網絡載體制造輿論,形成某種觀點或行動,最終產生社會影響的事件。
“道德焦慮”的產生既取決于個人內部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也受到外部道德環境的影響。道德焦慮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指出,道德焦慮是嚴厲的超我和受制于它的自我之間的緊張關系。①即當個體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或道德標準時,超我所制造出的內疚、羞愧、懊悔和不安等情緒的總和。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焦慮”的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目前還表現為個體或群體對某一違背自身道德信仰和行為標準的道德現狀所表現出不安、畏懼、擔憂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網絡輿情事件中表現出的某一種或多種道德現狀引發的道德焦慮。
道德焦慮產生機制的復雜性,再加上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發展受到傳播載體、媒體、網民、意見領袖和政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網絡輿情事件中展現的道德焦慮也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
2 網絡輿情事件中的道德焦慮的表現形式
道德認知焦慮。道德認知焦慮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原有認識產生懷疑、動搖,在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等過程中產生阻礙和困難的現象。在網絡輿情事件中,網民、意見領袖和媒體在微信、微博、天涯論壇等網絡平臺上的發聲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表現,都基于自身的道德認知。在網絡輿情事件中主要表現為對一些新型不道德行為產生的道德認知焦慮問題,例如對借助互聯網等新興科技進行網上偷竊、傳播病毒、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的認知。
道德選擇焦慮。道德選擇焦慮是指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下,在對道德行為或觀念所呈現的善與惡的各種可能性進行抉擇和取舍時,所產生的矛盾或不安的境遇。②最典型的莫過于近年來的“扶不扶”問題。如果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使施救者身陷困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面對老人摔倒的情形時,選擇冷漠處理、視而不見,人們對此類不恰當的道德選擇產生焦慮與不安。
道德評價焦慮。道德評價焦慮是指個體在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時,由于現實情況的復雜性和自身道德標準的不堅定性而產生的偏激、矛盾等表現。如在楊改蘭案發生后,許多網友對其殺害自己的孩子表示強烈譴責,認為母親不能剝奪孩子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如新浪微博用戶“@禪槐”表示:“有些事情說得很中肯,但是不管怎么樣都不是殺人的理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財產……”微博用戶“@河-蟹因拆那”則為楊改蘭的行為辯護道:“但凡有丁點希望都不會這么絕望地離去”,這樣的道德爭論在網絡輿情事件中時有發生,都屬于道德評價焦慮范疇。
道德責任焦慮。道德責任焦慮是指個體對于道德主體應盡的道德職責和義務認識模糊、辨識困難,或者認為社會中存在的個體或群體應當對自然及社會履行特定的道德責任或遵守某種道德承諾,而實際生活中不然,而產生的不安、焦慮的心理。如在魏則西事件中,百度實行醫療信息競價制度,涉嫌誤導患者,廣大網友認為百度公司只逐利而忽視社會責任的承擔,并表達了對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涉事醫生醫德喪失的擔憂。這是網民對特定主體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道德責任而產生的擔憂。endprint
3 網絡輿情事件中的道德焦慮的特征
自發性和外在性。道德焦慮的自發性與其最初定義具有一致性,即道德焦慮更多地產生于自身的反省和良心。而在有些網絡輿情事件中,網民和媒體的發聲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即使網民沒有某種強烈的焦慮情感,也會在外界輿論的影響下,產生道德焦慮,發出聲音并作出道德行為,這是其外在性的表現。
個體性和群體性。這兩個特征是針對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的范圍總結出來的,經過對多個輿情事件的深入分析,課題組發現,有的網絡輿情事件中體現出的道德焦慮情緒會在較廣的范圍內產生共鳴,發展為社會性的道德焦慮,而一些道德焦慮情緒則僅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如在趙薇事件中,面對國家核心利益問題,網民的態度高度一致,紛紛對趙薇啟用“臺獨”、“辱華”演員,并涉嫌資本操控輿論刪帖等行為表示譴責。
虛擬性和擴散性。在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具有虛擬性,是由于許多網民并沒有親臨現場,所表現出的道德焦慮,也只是在外界影響下的結果。由于依托新媒體傳播,道德焦慮情緒又極具擴散性,能夠使某種對道德現狀的擔憂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彌漫全網。在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當事人彎彎在新浪微博爆料此事,短短12個小時內,該微博就達到了60萬的轉發量,引發公眾和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廣泛關注。
暫時性和長期性。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所展現出的暫時性特點主要由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所展現出的道德問題的特殊性所致,這類道德焦慮往往持續時間較短,事件熱度消退或者問題得到緩解后,存在于人們中的道德焦慮也就隨之消退。然而有的網絡輿情事件中所反映的道德問題具有長期性和普遍性,社會需要較長時間重建社會的道德體系,來疏解網民的焦慮情緒。
破壞性和建設性。道德焦慮的破壞性是指道德焦慮使人產生的不良情緒,容易動搖已有的道德規范和道德信仰,影響人們道德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適度的道德焦慮可以轉化為強大的動力,對建立新的道德規范、形成新的道德信仰具有建設性。這種作用機制類似于“倒逼機制”,如在魏則西事件中,百度的醫療信息競價制度誤導了魏則西及其家屬,促使其接受了錯誤并昂貴的治療方法,延誤了病情的最佳治療時機,事件曝光后,引發了網友對企業社會道德責任以及醫生職業道德的拷問,隨后,國家網信辦和衛計委組成聯合調查組對事件進行調查,并采取措施加強了對網絡信息公司的監管和對醫療機構科室的規范。
4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的調適策略
道德焦慮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使人們內心產生沖突和激烈的斗爭,動搖人們心中的道德規則和道德信仰,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道德焦慮只有在可控的范圍內時,才能將轉化為營造優秀道德氛圍、改造時代道德、促進民眾道德健康的動力。道德焦慮的形成和發展受內部的道德主體因素及外部的網絡虛擬環境和現實中社會、學校、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相應的調適策略必須全面、系統。本文就三個主要方面入手,提出網絡輿情事件中道德焦慮的調適策略: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在經濟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新形勢下,我國道德體系建設和道德行為規范要推動社會發展,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積極弘揚社會公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的要求和構想,它為社會思想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現今,我國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提高到新的水平加以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多次提到,“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引導人們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③另外要以新媒體為載體,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單純的道德自律與教化并不足以對失德主體形成威懾力,在面對靈活性高、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的新媒體時,必須以法律來抑制人性中的“惡”。政府方面更需要及時發聲,消除網民疑慮,同時采取措施規范媒體運作,突出輿論導向,加強輿論監管。
動員多方力量,創新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社會層面,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傳播途徑,開展豐富多樣的道德教育活動,使優秀的道德規范逐漸滲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利用好榜樣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學校層面,學校作為道德文化建設的高地,是崇高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要完善德育教育,注重教師的道德示范作用,同時也必須遵循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和道德教育規律,善于運用多種符合教育規律、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道德教育形式;家庭層面,要傳承優良家風和家庭美德,家長要示范先行,把道德教育滲透于潛移默化的言行中,并且在遇到現實道德問題時,做到言行一致,為青少年樹立好榜樣。
培養寬容平和的心態,不斷強化道德自律。道德焦慮的主體是人,緩解道德焦慮從根本上說還需落實到個體身上。在喧囂的現代文明中,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加以傳承,在培養寬容心態的基礎上,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當人人都遵守公民基本規范、社會公德規范和職業道德規范時,社會才能充滿善良、公平、正義和有序,道德焦慮生長的土壤才能從根本上得以鏟除。
項目基金:本文章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網絡輿情事件中的道德焦慮及其調適策略”成果,項目編號:201610359040
注釋
① 弗洛伊德.論文明.何桂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21.
② 梁純生.論道德選擇.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3.
③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參考文獻
[1] 石冰.公眾道德焦慮緩解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大學,2013.3.
[2] 李海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道德社會的構建.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16.5.
[3] 曾盛聰.倫理失靈、道德焦慮與慈善公信力重建[J].哲學動態,2013(10):92-97.
[4] 陳新忠,李忠云.道德焦慮及其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5(4).
[5] 郭衛華.道德焦慮的現代性反思[J].道德與文明,2012(2):48-51.
[6] 徐建軍,劉玉梅.道德焦慮——一種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J].道德與文明,2009(2).
[7] 劉玉梅.道德焦慮論.博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