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摘 要: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的教育是難以想象的,更談不上是有效的。在小班區角活動中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行為,優化師幼互動的效果,需要我們從環境、材料、指導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探索,這是提高區角活動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班區角活動;師幼互動
《綱要》的頒布,給幼兒教育注入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給傳統的領導與被領導的師幼關系帶來了沖擊,建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得到了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關注。《綱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的教育是難以想象的,更談不上是有效的。“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形態存在于幼兒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
幼兒園區角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形式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區角活動的組織隨意性較大,特別是小班區角活動,更需要教師在深入觀察了解幼兒,認真把握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經驗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環境創設、材料準備等。因此,如何在小班區角活動中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行為,優化師幼互動的效果,這是提高區角活動效果的關鍵。
一、區角環境的創設是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基本前提
(一)環境情趣化,激發探索興趣
在區角環境的色彩搭配方面盡量選擇紅、黃、藍、綠這些為小年齡幼兒所認識、接受的大色塊,讓孩子們一進教室就有種童話城堡般的視覺感受,有一種去玩一玩的興趣和欲望。
(二)內容游戲化,營造探索氛圍
小班幼兒身心發展不成熟、獨立生活能力較差,決定了他們對環境有強烈的依附性。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游戲化的內容,能夠真正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越感興趣,就越容易產生積極的互動。
(三)布局合理化,提供探索空間
有效利用三維空間和間隔物等,創設吸引幼兒主動對話的環境,營造全方位的、立體化的、情景化的活動空間,使活動室真正成為幼兒游戲的樂園。
二、材料的投放是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必要條件
材料的制作與投放,是教師在分析了解幼兒上次活動的情況后,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需求以及教育目標進行調整,是構成教師與幼兒隱性互動的橋梁。
(一)達成教育目標,材料投放要有目的性
各個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既要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要與我們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緊密相連,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
1.鼓勵幼兒共同參與材料的準備。
2.相同區角、同種材料并列呈現。
3.區角與主題的有機整合。
4.材料擺放需提供標記暗示。
(二)兼顧個體差異,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幼兒之間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差異,同一年齡段的幼兒的發展速度也是有差異的。在投放活動材料時,既要考慮發展快的幼兒也要考慮發展慢的幼兒,有時還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三)激發探究欲望,材料投放要循序漸進
根據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應分期分批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序地投放材料,不斷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并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以便于老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總而言之,要重視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遵循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層次性、漸進性原則,多方面多途徑地挖掘材料的來源,有效地發揮師幼互動的作用,努力提高幼兒園區角活動的質量。
三、教師的觀察指導是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關鍵
《綱要》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現。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一)積極關注,獲取準確信息
蒙臺梭利曾對觀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過精辟論述,她指出唯有通過觀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態度配合幼兒的成長需要。
1.跟蹤法:有目的地選擇一個幼兒進行一段時間區角活動跟蹤觀察,能觀察到材料與幼兒的互動情況,讓我們及時跟進調整材料,同時也能讓我們了解到孩子在區角活動中的個性品質。
2.定點法:可以自我選擇某一個區角定點進行觀察,能觀察到不同層次的幼兒對于材料的理解和互動,在材料調整上能做到有層次性,使材料對每一個孩子都有促進作用。
(二)投入指導,滿足發展需要
教師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真切、自然地投入幼兒的活動,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教師有選擇地、有針對性地觀察關鍵區角,了解個別幼兒的需要,適時適當地搭個支架,進行有效的支持和引導,使幼兒的活動得以繼續。
1.情感共鳴,教師是支持者。以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讓幼兒在積極有效的師幼關系中始終保持一種積極興奮的心理狀態,這樣幼兒學習的專注性和速度會大大加快,學習也會深刻而持久。
2.平等參與,教師是合作者。教師以一個角色的身份和幼兒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孩子共享歡樂。
3.適時介入,教師是引導者。支持、鼓勵幼兒自發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據幼兒的表現,隨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教師可加入一些指導性的語言、暗示性的動作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的深入研究。
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及時地調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積極地建構師幼互動,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個性的充分展露、智慧和能力的充分體現,讓幼兒在游戲中享受自我實現的快樂、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盧樂珍.關于“師幼互動”的認識[J].早期教育,1999(4).
[2]巨金香.情感視閾中的師幼互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常璐.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陳雪梅.探索區角活動中師幼互動方式的變革[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