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云
摘 要: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主要是針對幼兒對周邊事物的認識,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幼兒的生活細節是科學教育活動的因素之一,教師需要了解每個細節,運用新的教育政策引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從生活細節中獲得更多學習經驗,讓科學教育能夠給幼兒創建一個美好的未來。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教學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今社會人們的關注點都在幼兒身上,因此幼兒的教育環境等因素是家長考量幼兒科學教育的方式之一,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本教科書。
一、營造適宜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氛圍
幼兒的年齡雖然小,但是求知欲望強烈,好奇心強,對生活相關的事物更是感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是百看不厭的。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是發自內心的,優美的環境、新鮮的事物對孩童們來說都是產生科學興趣的原因。幼兒的思維單純,喜歡大膽猜測與構想,他們的世界是純凈的,與成年人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作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學前導師,首先需要做的便是為科學知識教育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1.創建合適的科學探索物質環境
通過合適的感官刺激,能夠激發孩童積極的探知欲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時節或是當今流行的元素對班級進行布置,這一做法可以培養幼兒對新鮮事物的認知能力,例如以《春暖花開》為主題,張貼花草樹木,將教室布置的有春天氣息等,這會使幼兒們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在園內的一角種植綠植或是一些多肉植物,讓幼兒學會觀察記錄植物的成長狀況,提高孩子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提升了幼兒對綠植的新認知。
2.創造人人平等及溫馨的交流氣氛
人人平等及溫馨的氛圍是幼兒們自由大膽表達交流的基礎,而老師的職責就是營造這種互動的交流氛圍。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應該有耐心,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用語言或是動作來教會他們自由表達,和孩子交流時需要用溫柔的語氣,對于他們所提出的想法要及時鼓勵,耐心指導他們錯誤的做法,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們的求異思維。
二、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內容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涉及面廣,應該靈活運用,例如可以從大自然現象或是當下一些流行的事物作為教育知識,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知識傳播者,該如何選擇幼兒科學教育的知識,讓科學教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1.以幼兒的生活服務為主
教育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受教。幫助他們認知世界,傳授道德教育為主要目的,這就包括幼兒的啟蒙教育。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我們很容易遺忘這一點,都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思想來進行受教,對于他們學習了這些能過對生活有何幫助這類問題確實缺少考慮,所以我們發現許多幼兒的認知與他們的言行嚴重脫節,這說明傳播的知識若是沒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話,所學的知識就很難被幼兒所接受理解,這與我們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并且起不到任何效果。
2.結合家鄉的本土資源
教師要利用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來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比如說讓幼兒們學會用所學到的知識來理解周邊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在這個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里,大自然的魅力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開啟對他們的科學教育,例如花兒為什么那么香,鳥兒為何會在枝頭歌唱等這類的教育形式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
三、提供適宜的材料
幼兒對事物的認知大多數是來自于生活或者是身邊的人,那么對科學教育更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大膽猜測與思考,從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幼兒獲得知識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老師們精心準備的材料能夠使幼兒們開發他們的思維,主動去探索科學知識,主動去認知這些事物所帶來的新鮮感。
1.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
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早就應該被淘汰,準備一些有趣的材料才是對幼兒教學最好的方式,用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材料作為科學教育的衡量標準,若材料中只具備科學性,缺少趣味性的話,幼兒們不容易理解,對他們學習知識就沒有意義,或是說材料中僅僅只有趣味性,那便失去了科學教育的初衷,所以說二者皆不可失。
2.材料應具有層次性
教師們應該注意到孩子們的個體發展以及個體差異,應該明白每個孩子的認知程度不同所帶來的不同教育效果,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幼兒在不同層次上的個性發展,所以老師在準備這些材料的時候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考慮到是否能夠激發幼兒對科學世界的探求欲望。
當今是一個發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信息時代。當今社會的發展嚴格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方面應該給孩子們帶來新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傳統的“填鴨”教學,老師都應該尊重幼兒們的興趣所在,應大力支持并鼓勵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幼兒的科學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幼兒教育一直是受人們所關注的一項事業,我們應當竭盡全力去培養他們,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郭琴梅.幼兒園安全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以泉港區幼兒園為例[J].兒童發展研究,2013,12(24):102-105.
[2]劉馨,李淑芳.我國部分地區幼兒園安全狀況與安全教育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05,12(24):123-125.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