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
今年的“520”我是在廣西柳州度過的。那天上午,我與柳州彎塘路小學的老師們分享“專業表達”的話題時,用兩個生活中的案例告訴他們:不一樣的表達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姑且不論“520”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一個表情達意的“節日”,不可否認的是,美好的表達的確會讓我們更加感覺到生活的美好。那么,對一個教育者而言,專業表達意味著什么?
漢語詞條對于“表達”一詞的解釋極為簡潔:表示(思想、感情)。所謂專業表達,就是以專業的方式闡述思想、反映事實、傳播經驗。演說家用語言表達,作家用文字表達,音樂家用音符表達;詩歌是一種表達,繪畫是一種表達,數學公式定理亦是一種表達……表達是我們與世界、與社會溝通的方式,只要能夠精準、得體地傳情達意,即為一種好的表達。
于校長和教師而言,對于教育專業的專業表達,是對個體或學校成長發展歷程進行深度思考、沉淀和提升的過程。教育實踐需要我們低下頭扎扎實實地行走,亦需要我們抬起頭仰望星空思考。如何別日復一日的工作重復,在深度反思中解決實踐問題,總結教育教學規律,讓每天的經歷上升為經驗?如何走出職業倦怠,突破發展瓶頸,讓每一天的自己在專業發展之路上都有所不同?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因此,引導教師在研究中不斷生成、凝練與表達實踐智慧,是其專業發展的本質要求。
那么,何謂好的表達?如何才能實現專業表達?
首先,表達方式的選擇要恰切適當。文字表達有其獨特的力量。有人不善言談,但胸中有千山萬水,句讀之間即可跨越山河,將相見之喜、離別之苦、未酬之志、將償之愿揮灑在筆墨之間。見文如見人,這樣的表達常常會直擊心靈。表達方式不必強求千篇一律,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呈現最獨特的思想,就是最好的表達。數據分析、敘事研究、案例解讀、隨筆絮語、現場再現……很多時候,能夠恰如其分地揚長避短,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其次,好的表達要言之有物。無論因何表達,意欲表達什么主題什么內容,其中必定要見人、見事、見理,或三者兼具,或具其二者。表達不是空洞的觀點闡述,不是不痛不癢的泛泛而論,這樣的表達不過是徒費一番筆墨,浪費的是自己和他人的時間。每天面對的學生、課堂,每天要教授的學科;學校發展的規劃與藍圖,課程建設的行走與探索,學校管理的細節與困擾……從問題出發,從特色出發,從經驗出發,從反思出發,我們所面對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表達的起點和選擇。
再次,好的表達要有真情實感。愛憎喜樂、憂痛懼擾,那些觸動心弦的節點,往往也是促動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所在。我相信,那些能夠打動自己的縈繞真善美的情節,必定也會深深打動他人。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叫做《快樂的真諦》的小文,講述自己作為記者的快樂,在于發現并真實記錄那些讓自己感動的人與事,藉此啟迪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從申看到人性的光芒,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一直認為,沒有真情實感的文字,往往也無法給予讀者感同身受的體驗。
最后,好的表達要形神兼備、文采飛揚。—篇好文章應該內外兼修,兼具真實的內在美與精致的外在美,也就是從核心思想、段落結構,到字詞文法、標題排列,既要呈現主題之新意、思想之獨特,亦能不失邏輯之清晰、語言之韻律。我們追求真實、樸實、自然之文風,故作高深、東施效顰類文字體現的不是“霧里看花”的朦朧美,反倒會真正苦了編者和讀者。
當下,有校長和教師為評職稱而寫,也有人為工作總結、經驗匯報、應對檢查評比而寫,任務性的表達多少帶有“工具”的成分,少了些“你情我愿”,因而“不愿寫”“不會寫”“沒的寫”成了典型話語。有很多人說,我又不當作家,不必妙筆生花;還有人說,教師和校長當以教育教學實踐為核心,其他都屬“副業”。“書寫”果真無用?好在我們身邊并不缺少“堅持書寫”的先例。魏書生、李希貴、李鎮西、程紅兵、竇桂梅、王崧舟等一線校長和教師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書寫,他們的“記錄”不僅化作其教育教學工作螺旋式上升的階梯,而且實實在在地影響和幫助了更多教育同行,實現了經驗的輻射與價值的提升。
那么,如何成就更好的表達?無他,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善觀察、常積累、勤思考、多動筆,足矣。endprint